2015年5月18日 星期一

談資產配置策略2

去年1月,曾經寫過一篇文章談自己對配置債券作為資產配置的看法。當時指出,利用債券作資產配置面對3個問題: 1) 不斷Rebalancing產生大量交易成本,2) 極端市況,港股及港債的相關性可以變成1,3)債券的波動性不夠,買太多降低整體回報。

投資真的是學海無涯,事隔一年,居然想到解決之法----槓桿買債。

資產配置最主要目的是降低組合風險。負相關性最為重要,然而香港只是小型經濟體,故整體股債均受環球氣氛影響,難怪極端市況會同步下跌。所以,買債的對象宜為大型經濟體,例如美國、德國及日本。歐、日債券均有匯率風險,所以簡單選擇宜取美債。

之前文章<債災與股災>已指出,債券的波動性遠不及股票。如果出現金融危機,股債即使走向相反,但如果股票跌一半,債升10%亦無補於事。但若增加債券比重例如70%債/30%股,組合回報會向傾斜債券,對年輕人絶非合適。解決方法是,透過槓桿增加債券。

傳統投資者反對槓桿,原因是雙面刃,組合下跌時損失加倍。但實在是以偏概全,風險是視乎買入的資產而定。槓桿買樓及買期權,何者損失機會較大?

槓桿買債,並非為了賺息差。而是對沖股票部份在熊市、金融危機時的風險,但又能保持投資組合的回報。

對此有興趣的投資者可以參考Ray Dalio 有關All weather portfolio的文章,入面有提到槓桿買債的好處。

自己想指出一點,槓桿買債風險有二。1) 有機會是Negative carry,如果債息不及借貨成本,投資者是付出了中間的息差去買這個「保險」 2) 相關性轉變。股票與美債的負相關性是歷史數據,難保下次危機可能是全世界對美國失去信心,全面沽出美股、美元及美債。這樣的一種黑天鵝出現的話,組合的回報最傷。有能力的投資者可以自行Diversify 債券部份組合,例如加入日債。


2015年5月14日 星期四

債災與股災

美債與歐債急插(即係債息抽升),傳媒每天報導債市損失多少資金,又分析債災隨時引起股災。余認為,債災如果只是債息抽升實在不用過份擔憂。

1) 通脹是債券的敵人。高通脹之下,投資者必然要求高債息以免價值被通脹蠶食。油價上升及歐洲經濟好轉,確實增加了通脹的預期,但似乎並不足以引發大型通脹,所以債息上升可能,但大幅上升仍然是低概率事件。

2) 即便債息上升,債災的殺傷力遠不及股災。衡量債價與債息的敏感性叫存續期(Duration),債價是由債券的現金流(中間的利息及期末收回本金)計算,將所有現金流用債息折現,即為債價。年期愈長的債券存續期愈長,例如十年國債,存續期在約為9年,即債息上升1厘,債價下跌9%。

債息抽高5厘,債價才會砍半。但短期內這樣的大幅抽高,應該是黑天鵝事件。所以債災不像股災,損失一半以上價值的機會很低。而且,隨住時間推進,存續期會縮短,債價波動幅度會愈來愈少。

3) 從你買入債券的一刻,只要是持有至到期,已經決定你的回報。不論中間債息抽高多少,到期一刻,你都會收回本金,所以資本損失是暫時(所以債券的最大風險是信用風險)。

債券最大的風險來自信用風險及通脹,但如果持有的是美國或德國國債,根本不值得恐慌。純投資債券的投資者較擔心通脹,但如果同時持有股票,股票的收益可以抵消通脹的蠶食。

債息上升引發的債災並不可怕,最可怕的反而是信貸息差擴闊引起的債災,因為直接影響企業的信貸能力。而且信貸息差與股票的相關性更高,可能反映市場流動性出現問題。但觀乎現時情況,信貸市場仍然相當穩定。

2015年5月11日 星期一

再度輕微撤資

4月尾,港股開始有回吐壓力,特別是先行炒高的概念股份如「一帶一路」及港交所、券商股。組合內的港交所Call由盈轉虧,幸好沒收了Put期權金。

由於組合是槓桿操作,在P&L開始出現按日虧損下,基於風險管理,先行沽出了走勢欠佳的保利文化及愛股新奧能源,新奧能源買入至今,計及股息回報超過2倍,是組合的功臣之一,足見長線持有增長股的投資回報是非常可觀的。組合亦減持了一半奧普。

美國國債終於出現調整,個人認為,這並非因市場預期利率上升所至。事實上,對比年初,投資者已不預期聯儲局可於6月加息,就算9月及12月能否加息,亦成疑問。

所以美債下跌,反而是因為主流交易Long美債、德債及歐股,Short商品拆倉所至,所以各種資產的價格走勢出現逆轉。組合持有的Short美債工具受惠上升。組合亦把握債息上升之機,買入美國10年國債以進行資產配置(Asset Allocation),加強了組合的防守性。

沽出了港股,資金買入了飛機租賃龍頭公司AerCap及京東商城。AerCap受惠於長息上升,而且市盈率只有個位數字。京東商城的劉強東是筆者頗為欣賞的企業家,未來有機會或者會簡單分析一下京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