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30日 星期六

1月回顧: 勝敗有憑

投資組合最後一月份埋單跌4.7%(最惡劣時曾跌8.9%)*。是什麼原因組合的表現稍勝S&P500指數? 我做了些統計:

首五大長倉股份          本月表現
Facebook(佔15.2%)        +7.2%
領展(佔11.0%)               -4.4%
港鐵(佔8.7%)                 -8.6%
騰訊(佔7.2%)                 -5.0%
Amazon(佔6.8%)           -13.2%

5隻股份共佔48.9%,而平均回報-4.8%(原諒我懶計Weighted return)。日圓長倉、歐元淡倉及美債長倉,大概亦為組合貢獻合共2%的回報。Apple及IBM的淡倉,亦為組合帶來了跌市中的保護。

組合一度買入大量日圓對沖股票組合,但隨著股票市場回穩(主要是歐股及美股),組合開始減持日圓,最後一注亦在日本央行減息進入負利率當日沽出,總結日圓倉位提供了0.5%回報。

相反,組合首次買入了英鎊及加元,這是有感市場情緒回穩。倉位不及日圓及歐元大,但目前亦有微利。

集中優質企業的價值投資法再一次幫助筆者。Facebook公布業績後再創新高,想當初買入Facebook時,公司EPS不到1美元,市盈率高達50倍,但今年預測EPS已達3美元,比較當初買入價市盈率只有17倍。這就是為什麼要買入優質企業(極深的經濟護城河及卓越的管理層)的原因。

環球資產其實是偏貴的。引用舊文低回報率投資新常態:

美國十年國債利率只有1.9厘,仲已經算係高(德債是差不多或已經是零息),優質的企業如Nestle, Anheuser-Busch,成20幾倍PE,講緊盈利增長只有個位數,股息率只有2.3-2.9厘。樓就更加唔使講,港樓租金收益率只有2-3厘。」

雖然歐、日、中進入負利率或QE,但我認為真正決定資金成本(即利率)的只有聯儲局。而且,我會覺得利率仍然會慢慢上升。過去零息政策令所有資產回報率下降(現金流回報,非指價格回報(Capital Gain)),擁有穩定現金流的資產(樓、債、穩定程度近乎債的公司股份)確是存有泡沬,這情況是有機會逆轉過來。投資者需要「使出」渾身解數才能爭取好回報。

-----------------------------------------------------------------------------------------------------------------------
*組合回報的計算方法是按每單位NAV計算,以免資金進出影響回報計算。

參考
環球主要指數及資產這個月的變動:
現貨金                   +5.38%
10年美國國債       +3.11%
美匯指數                +0.99%
3個月歐洲美元      +0.42%
歐元                        -0.29%
日圓                         -0.76%
離岸人民幣             -3.34%
紐約期油                -11.92%

環球主要股票指數這個月的變動
S&P500                   -5.07%
日經                        -7.96%
Dax                          -8.80%
恒指                       -10.18%
上證                        -22.65%

2016年1月25日 星期一

Buy & Hold 與Conviction

雖然在股匯債市場征戰,但Buy & Hold始終是組合核心的策略,因為相信長線持有優質公司是較易取勝的投資方法。

但一位出色的投資者,必須是投資組合的Controller,Buy & Hold並不是買入了放下就不管,更重要是時常Question自己。投資是一個"輸家遊戲"(A Loser Game),出錯最少的人就是贏家(正如打網球,對手犯錯比主動取分更能決定勝負)。

過去,筆者亦像一般價值投資者初哥,利用不同估值法(PE, 市帳率、股息率及現金流折現DCF)去計算股票的目標價。但後果是,最好的公司中了目標價沽出,錯過了之後的升幅。差的公司,全部留在組合當中。更要命的是,升市沽到成手都是現金,跌市就成堆劣股陪伴自己。

直至遇到安東尼波頓,對價值投資才有了更深的領悟。安東尼波頓主張,不要為股票設定目標,而是用自己對股票的信心程度(Conviction),去決定股票的去留。波頓每周都會全新檢視自己的投資組合,「這隻股票可以加碼?」,「這隻是減持還是溝貨?」。信心不足的,或未能決定的,就重新檢視基本因素,令組合內的股票都是自己了解及相當有信心的。

Buy & Hold 執行需要信念,但這種信念不是來自「我是長線投資者」、「我買入持有不理股價」這種不理性的理由,而是建基於對公司的理解,清楚知道自己為什麼持有該隻股票。

波頓認為,我們5隻股票中,做到3隻正確已經很了不起。失敗、錯誤根本是常事。當自己持有的股票走勢不對勁時,要做的不是加碼溝貨。股價跌反而是一種提示,是不是自己看錯了,有基本因素看漏了。市場先生已經給了提示,我們如果什麼也不做,失敗就怪不得任何人。

不要再無限補時了。下跌的股票,反問一次自己,如果自己沒有貨,還會買嗎? 買幾多? 應否降低注碼?

2016年1月20日 星期三

變陣出擊

2016年13個交易日後,恒指已跌了3000點。投資組合沒有大變動,只有大量買入日圓對沖,然而,股市下跌以弱勢貨幣對沖始終有所不及,YTD 損失7.9%。

組合昨日終於作出今年第一次股票方面的買賣變動,以其優化組合及對沖風險。

首先沽出Interactive Broker及Market Accexx,兩隻交易平台類股份,而換入Starbucks及Zara母公司Industria De Diseno。主要目的是優化組合質素,在現時的經濟環境,始終對Starbucks及Zara 這類企業護城河(即競爭優勢)強勁的公司信心較大。Interactive Broker及Market Accexx 護城河不及兩者強大,而且較受宏觀情況影響。而換馬至Zara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令組合更分散,以降低風險。

記住,股票背後是一家在現實世界營運、做生意的企業,並非一堆數字。增長的真正公式是: 企業的競爭優勢+管理層能力,而不是保留溢利(retained earnings) 乘 ROE。

之後,沽空美國的高息債ETF HYG。高息債其實類似股票,所謂Credit spread 其實就是風險溢價(Risk Premium)。沽空高息債目的是Long風險溢價以對沖股票。沽空高息債還有一個額外的贏面,就是債息率(受加息所帶動)上升。

最後,就是買入奇虎,靜待其私有化完成的套利活動,算是現時市況下可以停泊資金的投資。

完成昨日的買賣後,組合的Gross exposure 增加至107.2%,但Net exposure 減低至72.5%。控制風險中不忘進取。

2016年1月14日 星期四

回歸沉寂

原本寫了一篇文章,但覺得寫得不好。所以還是貼兩幅圖,加幾句,任看官自行演繹了。

其實想講的主題只有一個: 應該假設A股及港股回歸到「滬港通狂牛」之前的「常態」

下圖是上證綜指(SHcomp)2011年至今。可見未有狂牛之前(2011-2014年),A股一直只是在2000-2500之間














若看估值(市盈率),現時估值(15.6倍)亦較當時為高(只有約10倍)。















2011-2014年中國宏觀情況較目前佳: 1) 人民幣升值、2) 8%GDP 增長(唯質量低及有假數之嫌)。雖然受地方債困擾(一直困擾到現在!)。

投資者應該要有心理準備,中港股票重返2012-2014年的市況,不會再有Easy Money可賺。

+++++++++++++++++++++++++++++++++++++++++++++++++++++++++++
<後記>
2015年底寫的展望完全錯誤,沒有料想人民幣貶值、油價失速跌穿30美元。YTD組合已輸7%。

雖然組合在觸及「熔斷」水平時已大量買入日圓對沖,但效果亦不顯著。沽空的部位跌幅亦不足以抵消長倉部份。

想不到年初環球市場已如此嚴峻,看來2016年是另一個不容易的年份。

2016年1月7日 星期四

2016年第一周各類資產表現

中國熔斷機制,4日斷兩次極速玩完。不過筆者認為熔斷機制只是加速跌勢,工業失速,人民幣急跌才是主因,上月外匯儲備減少過千億。

避險資產是本周的贏家:
現貨金                         +3.97%
日圓                             +1.86%
10年美國國債             +0.85%
歐元                             +0.31%
三個月歐洲美元期貨 +0.13%

股票及期油是本周的大輸家:
上證                -11.82%
紐約期油        -8.48%
DAX               -7.10%
恒指                -7.01%
Nikkei 225      -6.12%
S&P500          -4.93%
離岸人民幣    -1.53%

為什麼全球跨資產(Global Asset Allocation)是較佳的投資方式,正因為就算將投資組合分散至全球股票,仍難避免股災所帶來的資本損失。不習慣沽空或對沖的投資者,以資產配置於其他資產類別,已經可以為投資組合提供一些保護。






2016年1月2日 星期六

投資者為何要沽空

2015年,投資組合作做了三個新嘗試: 1) 買入美國國債進行資產配置,2) 交易外匯(但只焗限於日圓及歐元),3) 進行個股的沽空。一般投資者難以接受沽空,然而,沽空其實是有助改善自己的投資組合。

1) 增加選股範圍
受個人投入的時間及市場情況,值得「買入」的股票其實並不多,以香港市場為例,不計賊股、莊股,值得我們買入的股票可能不足100隻。如果又要剔走估值高、盈利能力下降的股票,不走出去的投資者真的難有選擇。但如果接受沽空,選股範圍便可擴大。所以擅長選股的投資者,可長可短對他們最有利。

2) 分散風險
這是我進行沽空的最主要原因。ETF或分散的股票組合,雖然降低了個別風險,但市場風險仍在。沽空個股,好比在投資組合裡買入一隻與其他持股呈負相關性(Negative Correlation)的股票,降低組合的風險。

3) 當作融資
沽空是有利息成本,但如果沽空對象是大市值股,因「貨源」充足,利息極低。以筆者沽空Apple為例,只有1%年率。如果投資組合有進行槓桿,可以利用沽空所得現金降低槓桿水平。又或者用作買入國債進行利差交易,比向Broker或銀行貸款利率更化算。

可能有人會問: 股票最多跌至零,但上升空間無限,沽空太高風險啦。意譯沽空專家Jim Chanos 名言: 「我投資多年,跌到零的股票不計其數,抽爆機的股票卻是十指可數。」。如果騰迅、Amazon等一代股王都比你沽中,投資者就真的要重新檢視一下自己的選股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