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二組合進行了一些買賣,但因為過去一周心神都放在香港而無暇記錄,所以今日寫下來。
買賣的目的是因應自己宏觀看法,調整持股。沽出了Pigeon,Treasury Wine Estate及Adobe,這類比較受宏觀因素影響的股票。資金轉入較有結構性增長機會的公司,買入了 頤海國際、Spotify,及將Facebook由短倉轉為長倉。
因為債券TITIM到期,組合買入了2021年到期的Dell債。
全球利率展望進一步下調,德國國債息率已經創下新低,而美國十年國債息率亦跌至2.06%,對我來說,影響是有合理回報的債券選擇減少。
股票方面,不少好公司仍在高位,例如相當後悔沽出了Starbucks,物以稀為貴啊,落錯車就買唔返。今年進行了三次買賣,組合的成份開始有點改變,雲計算及訂閱經濟的股票在組合中增加。手上已經有ServiceNow,Spotify,Salesforce及Amazon等。
很難找到低估而有信心的股票,自己功力不夠,表面上便宜的公司很多時候都是價值陷阱。所以這刻組合專注的,不是錯價/低估的股票,而是找有發展空間,可以有足夠長期的增長,享受長線的複利效應。
十大長倉股票
比重
領展 4.0%
頤海國際 3.4%
ServiceNow 2.4%
港鐵 2.1%
Uber 1.7%
Nvidia 1.6%
Spotify 1.5%
Hermes 1.4%
Amazon 1.2%
Lululemon 1.2%
YTD +28.1%
十大持倉總佔比越來越低,分母是總資產還是淨資產?
回覆刪除是按淨資產計算,這樣才比較好衡量風險。比重愈來愈低的原因是組合中其他投資最近表現比股票好。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