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3日 星期四

今日想談生產力

自大學畢業開始,自己便斷斷續續看過不少有關時間管理及生產力的書,不過最深得我心的,卻是早一兩年讀的<最有生產力的一年>。

這本書,最有價值的地方是他是「生產力」及「時間管理」的大雜燴。由GTD(Getting things done)的待辦事項管理,專注力研究、如何用咖啡因及冥想都有提及。作者親身嘗試坊間不同的建議,去測試對生產力是否真的有影響。他這一本書,將我過去所看的相關書籍、概念串連起來。

另一本最近讀到的<一流工作者都在用的待辦清單>也很不錯。這本書最可貴的地方是說明好的待辦清單系統應該要有什麼原素,也指出了有名的GTD有什麼缺點(GTD我一直使用也感到他提到的問題),最近我也根據這本書修改一下我的清單系統。

如果是追求效率及生產力,<最有生產力的一年>及<一流工作者都在用的待辦清單>不少建議都很值得參考。不過,對於東方人可能使用上會有點不舒服。生產力高,很好,但如果一味追求生產力,時間都用來填滿待辦事項,這又是否我們想過的人生。兩本書也有強調做「要事」但我認為着墨不多,最重要還是因為要事的性價比高。

我認為,工作上,我們追求的是生產力,但生活上則應該是「斷捨離」。

「斷捨離」最主要是用在物品的管理上,以自己為中心,不是當下需要的就捨棄。斷捨離是「空間」上的「留白」,那麼我們有沒有為我們的「時間」留白呢,這是我從另一本書<不做: 讓人生更豐富的減法思考>讀到。色彩繽紛讓人目不暇給,但看多了也會疲累,為時間留白就是時間的斷捨離,故意不安排事情,不計較生產力。

每日都感到自己很忙,其實可能只是忙於滿足社會的期望。現代的教育及社會其實有一個特點,就是將人打造成一式一樣,有差不多的目標或渴望。因為社會經濟需要競爭去推動,如果人人的目標不同就沒有競爭。例如,香港人的目標來來去去就是買樓、結婚、旅行、財自,大家都追求相同的事物就形成競爭、需求。捨棄一些事情,不做一些事情,也可以是種生產力。







2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