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23日 星期三

John Bogle 給我的領悟

投資巨匠John Bogle不久前離世。可以說,其創立指數基金改變了投資行業,投資者從此有了低成本的投資工具,對社會的貢獻很多,確是非常值得尊敬。自己曾經閱讀他的著作<Little book of common sense investing>,非常深刻,雖然我不買ETF,但從這本書中領略很大的投資概念,先意譯書中的一個故事。

投資者的回報是什樣來的? 假如某國的股票不得買賣,投資者的回報就是整體股市的ROE(不論公司是保留溢利再投資或是發放股息),因為股票不得買賣,市盈率是沒有意義的,不會影響回報。如果將「不得買賣」的限制放寬,回報就會偏離平均ROE,因為有了零和的交易,有人交易技巧好,亦有人差。而因為有交易成本及稅金,所以加起來會比整體低,這就是負和遊戲。

投資者的回報可以拆解成:

企業股本回報(ROE)+ 交易的Alpha (Zero-sum) + 市場估值變化(投資者/市場情緒) - 交易成本 - 稅金 = 實際回報率。

John Bogle指出,投資首先一點就是要降低成本。即使不作交易,你仍然享有企業自然的成長。愈積極去操作去交易,反而愈大機會減少最基本的回報(ROE)。

低成本就是ETF的優勢,要什麼才可以跑贏市場呢? 我領略的第一點首先還是要降低交易成本,長線投資降低周轉率。但最重要的是第二點,投資有「經濟護城河」的公司。

如果股票的回報最根本就是企業的股本回報率(ROE),那優於市場整體ROE的企業,表現是一定優於市場整體。可是,大部份情況下高回報是短暫的,因競爭會將回報率慢慢降至平均水平。只有「經濟護城河」深且寬的企業才可以一直維持高於平均的ROE,長線也就持續跑贏整體股市。擁有「經濟護城河」的公司少之又少,市場根本就是少數這類公司所推動。

自己的打法其實就是採用了ETF的概念。ETF有汰弱留強的機制,強股(規模大估值高)比重愈高(按市值),自動淘汰了夕陽行業、沒有競爭優勢的公司。價錢什麼的並不是最重要。

ETF沒有理會市盈率也是能跑贏很多執著要買便宜的投資者。我們又何必介意市盈率呢? 最重要是買到了什麼質素的公司。從此我就看開了不一定要買便宜(只要不是太離譜),但我會希望組合內的公司股本回報率可以在市場平均之上。

*不過,在實際應用上我用的是ROIC (Return of invested capital)並不只是ROE


2019年1月10日 星期四

更好運用專注力

這是自己今年的目標。時間比金錢重要,很多人都能夠理解,而我很同意李笑來的看法:

專注力>時間>金錢,專注力比時間及金錢珍貴。

專注地工作一小時,所得出的生產力比漫遊式/分心工作4-5小時高。而且專注力很值錢,Facebook、淘寶、Netflix、微信,都是千方百計吸引你的專注力,當你分心、花在這些App/平台的時間愈多,就愈有價值。最近晚上,我就被「大帥哥」吸引了專注力,還好就是美股在冬令時間,在香港時間10:30才開市。

專注力人人有,但其實是一種有限的資源。從你起床開始,每次運用就會減少,除非經過休息恢復。而且一個地方用了,其他地方就可能用不了(有點像自制力及意志力)。例如你運用專注力/自制力不吃甜食,你會累,就再也經不起其他誘惑了(例如睇電視、喝酒)。

抵不住誘惑(自制力下降)、缺乏了長遠目光(Ray Dalio 所講的考慮到2nd/3rd consequence)、易受他人及環境的影響,並不是我們不夠聰明或者意志力不夠,其實只是沒有注意好好運用專注力,以至過份消耗及浪費。

要更好運用專注力方法也很簡單,不外乎删減事項及減少時間碎片化。

2019年1月1日 星期二

2018年組合檢視及明年展望

2018年組合的回報率+2.1%,同期恒生指數-13.6%,納指-3.9%。過去3年平均年回報13.3%,5年平均年回報則為9.7%,希望未來的平均年回報可以重返在10%之上。

過去五年年回報
                      組合        恒指     
2014             -12.8%      +1.3%
2015            +25.2%      -7.2%
2016              +1.6%      +0.4%
2017            +40.2%      +36.0%
2018             +2.1%       -13.6%

2018年底組合首十大持股(Equity Base計):
                                         比重         回報
領展                                 8.7%       (+12.3%)
Pigeon                              7.4%        (-24.1%)
港鐵                                 4.6%          (-8.0%)*
Nvidia                              3.7%        (-32.9%)*
Treasury Wine Estate      3.0%          (-0.6%)
Hermes                            2.9%        (+11.8%)*
Moncler                           2.6%        (+12.9%)*
Amazon                           2.6%        (+24.3%)*
阿里巴巴                         2.4%         (-29.5%)
Lululemon                       2.1%         (-4.2%)
合共39.9%

*持有超過一年,數字為2018年全年回報
回顧10大持股,騰訊、Goldman Sach已經沽出。Facebook沽出並沽空。

2018年自己守得不錯的原因是2015年時黃國英教曉我要「套現」,今年自己賣出了很多股票(雖然亦買入了不股票),長期的核心持股Facebook 全清。事後回看當然是未沽得夠狠,但組合在9月仍然創下新高,實在是未能料到10月股災及12月美股的二段攻擊。

去年亦是淡倉予取予求的一年,沽空除Toll Brother外,全部皆勝,抵消了很多損失。特別是3隻指數Put (年初的S&P, 下半年的恒指及IWM),實戰中見到「決勝在期權」的威力。

由於認為美股會追跌,所以買入了IWM Put 及美股淡倉,所以第四季美股淨倉位是守得不錯的(但又一次未料到12月底美股加速下跌)。反而是沒有防守的債券在第四季損失頗多,差不多抵消了過去一年收到的債息及資本增值,拖累了組合。

展望
做年度回顧真的是挺有趣的。去年底,自己就寫住「沽出深圳物業後的資金將會投入組合內,這是組合今年最大的挑戰,大量資金碰上已經大升的各類資產,如何配置、選股、入市要謹慎考慮。」,果然就好黑仔咁遇上熊市。

今年,其中一個個人財務上的重點將會是香港物業終於夠期可以加按了,將會套現一筆投入組合內。現時 Fundamental 比去年初更差,但股票估值下降及債券Yield上升,看回報率是比較吸引的。上年寫「1) 更多應用遠期期權,在入市時已控制潛在損失,2) 加入一些估值較低的股票及沽空以分散投資,3) 維持一定比例現金。」估唔到一年後仍然適用。

我認為市場會有一個小陽春的,其一是估值已經下降,其二是陸續會有一些政策支持出來,其三是貨幣政策收緊的速度減慢。但2019年是比較難搞,2015年自已走避去美股,但現時美國已經是Late cycle,雖然公司質素好,但不敢逆勢。泊在中港,又缺乏物以稀為貴公司。


2018年底組合資產配置
股票Net exposure 47.7%, 其中短倉(12.9%)
長倉持股數量: 28
債券 105.3%
主要Currency exposure
日圓9.3%
墨西哥披索3.6%
人民幣5.5%
歐元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