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19日 星期一

做功課之難

最近又重新翻閱Fred Kobrick的<The Big Money>一書,自己近年對價值有更深的體會,都是拜該書及黃國英所致。

Fred Kobrick 提到,知識(即對公司的理解)是股票投資中最重要,因為了解手上的股票,才能有持股的耐性,可以長線持有,以理性代替情緒,自然不會在跌市中胡亂沽出優質股票。

對企業的理解,財務資料只是第一步,公司的商業模式、客戶關係、對市場的假設、策略及管理層的能力才是重點,財務資料只是能反映企業運作的成果,並不足以判斷企業將來能否繼續成功。

我想,大部份投資者都十分明白這道理,但這樣做功課其實十分難,因為這些資料都不是隨手可得。股價、市盈率、股息率的數據隨手在網上便可得,難怪投資者買入股票的理據不外乎,「PE好低」、「收息都7厘啦」、「股價升穿50天線睇個勢會繼續升」。

好一些的投資者,就會認真看多一些,例如到聯交所或公司網站看公司年報,知道公司現金流水平、債務情況,估值時又會在EXCEL做些現金流折現模型(DCF),「計出黎折讓23%」。當然,自己並不比這些投資者好,自己有時候是「故事」行先,好聽就如Soros所講,「Invest first, investigate later」,難聽就是盲衝,見公司有增長、管理層有能力、股價趨勢佳就出擊。

「只有交易才有這種奇怪現象,讓一些沒有真才實學或甚至毫無優勢的人也可以短暫成功,因此也讓人誤以為運氣比技巧還重要。」---<獲利的法則>

我們憑住上面的分析策略,偶然還是能在市場上獲利的,例如一個4月的大牛市、或像我一樣買中Facebook。但我深知,在市場上自己的優勢(Edge, 意指交易或賭博中的Expected value)其實不高。唯一讓我佔有丁點優勢的,只有資金管理技巧及自己投資的股票都是由現時地球上最優秀的管理者打理。

本文原本是想整理一下自己對做功課的想法,但寫到後面,發現自己如果想在投資技巧上更上一層樓,就要思考一下增加自己的投資優勢。

2015年10月8日 星期四

今個月難打 (更新)

生物科技、Fast Retailing 先後中伏。港美股升勢主要集中在殘股、資源股,而這與自己的投資理念相違背,所以這個月組合表現被指數大舉拋離。

工作關係,不能操作期指,不然可用期指追些表現。情況有點似去年12月,升內銀、資源,自己當時重倉的新奧、騰訊、友邦落後。指數強,Stock Picking難,但資金最後一定又會重回好公司。對於價值投資的理念,不在於估值數字高低,而是在於價值創造的能力,堅持不買殘股,記住以後要短炒市升的話應以期指作為工具,買指數始終會比買殘股容易接受。

這種捱打的狀況可能要維持幾個月,但寧願以不變應萬變,不隨便改變自己的投資理念。

增持了股票,買入UA、MKTX及復星,將內銀股沽空平倉。目的是增加中國相關的Exposure。另外,自己看淡手機股,沽空了蘋果(AAPL),原因係手機增長似乎已見頂,即使強如蘋果,覺得價格都是有壓力。就以沽空蘋果對沖手上的科技股吧。

為使自己冷靜面對,清除組合內的日圓,以簡化投資組合。

2015年10月6日 星期二

2015年第三季的買賣部署總結 - 穩中求勝

第二季尾已經表示積極打防守,但組合在第三季仍然三個月連跌,7月跌6.43%, 8月跌8.47%及9月跌0.48%。YTD 回報+12.12%

第三季不斷減少槓桿,由6月底1.79倍,降至9月底0.9倍。風險資產減少一半。

7月沽奧普、中生製藥、港交所、Softbank,沽空中行- 降中國相關比重

8月沽友邦-降新興市場比重,沽Starbucks、AERcap、Fanuy, JD及Illumina, 長和

9月組合已沒有槓桿,加上股票估值已經低殘,所以並未有減持。

第三季也並非沒有買股票的,買入或增持的股票有: 上海機場、Amazon、Hermes、Tesla

9月初,最主要的投資反而是押注美國不會加息,美元轉弱。組合持有差不多相當於60% 本金由日圓及歐元組成的美元淡倉。但最後美元並未有大幅轉弱,且之後更見反彈,外幣只能為組合貢獻約1%的回報。

進入第四季,組合應該會增持股票,會進入略有槓桿的狀態。看好的原因是:

1) 中國政府似乎將精力重新放在刺激經濟,例如減買車稅及放寬置業按揭成數。

2) 人民幣已停止貶值(買人民幣資產: 股、債的Risk premium下降),巴西雷亞爾及馬拉紙亦已停止下跌,新興市場似乎回穩。

3) 美股在10月2日,在不如人意的就業數據公布後,拒絕再跌,壞消息不跌,似乎氣氛確有改善。

雖然氣氛改善,但不應寄望市況會如4月份。策略是持有優質公司組成的核心組合,外加一點期指對沖或短線增加倉位,爭取回報。

首五大股份:
Facebook 
維他奶
港鐵
騰訊
Amaz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