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31日 星期四

2016年第一季總結 - 追趕不及

保守的倉位令組合在1月及2月的跌市中受創輕微,然而3月市場急彈,組合即使調整縮減短倉仍然無法追趕。

              組合         恒指
1月        -4.72%    -10.18%
2月        -0.90%    -2.90%    
3月        +3.99%   +8.71%
YTD      -1.81%    -5.19%

十大持股:
Facebook       14.5%
領展               10.8%
港鐵               9.0%
騰訊                7.5%
Amazon          6.5%
UBS                5.9%
奇虎                3.9%
Hermes           3.8%
平保A           3.6%
Kuka             3.4%

回顧組合共有24倉位,包括1)資產型(REIT, 港鐵及上海機場),互聯網消費(Facebook, Amazon, 騰訊), 品牌股(Zara, Starbucks, Hermes), 期權股(Under Armour, Tesla, 京東)及短倉(Fitbit, Twitter),還有Deutsche Bank債及美國國債,大致滿意組合的成份。

買入UBS主要是看中該銀行集中火力發展財富管理業務(佔盈利約4成),正如之前所講,QE只會令財富向富人轉移,所以做零售的銀行(HSBC, 渣打)愈來愈衰,但做高淨值客戶的銀行則受惠可管理資產增加。瑞士銀行制度在吸引全球高淨值客戶方面亦較英美優勝。不過, UBS亦受到整體銀行業不景的影響,只能以較長遠的眼光看待。

組合的配置仍然是配合我對世界的看法: 科技進步世界愈來愈產能過剩,大部份公司及產品都會商品化,所以必須要買具非常強勁競爭優勢的公司,例如品牌或網絡效應強的公司。為了平衡投資風險, 資產型股票及優質債券必不可少。

Gross exposure 104.9%
Net exposure 88.8%
股票長倉96.8%
股票短倉-8.0%
債券        31.1%






2016年3月4日 星期五

我為什麼這樣建構投資組合(2)

先總結上文。我認為股票作為一個Asset Class適合中長線持有(抗通脹及最能發揮增長潛力),但回報總是伴隨風險,所以要有機制去管理及對沖風險。

在解釋外匯、國債及期指的對沖作用前,首先我們要認識回報是什樣得來。我認為投資回報由市場回報(即Beta)+超額回報(即Alpha)組成。而一個Long-Only(只做長倉)的投資組合,大部份的回報來自市場回報(Beta),而小部份來自選股或選時產生的Alpha,所以跑贏大市是Long-Only基金的目標(Beta+Alpha)。

相反,對沖基金經理追求的是大部份的回報來自Alpha,即不論市況均有正回報。Alpha是稀缺而且利潤空間小(因為市場非常有效率),所以取得Alpha是非常困難。而由於對沖基金盈利來源只有一個,回報率自不及Beta+Alpha的基金,所以純Alpha的基金多採用槓桿增加回報(當然,有些基金所以能跑贏大市並非他們善於尋找Alpha,他們只是Leverage Beta(冒較市場大的風險去獲得大於市場的回報),而非真正對沖基金所追求的低風險高回報(High Sharpe ratio)。

重溫投資組合建構目標: 1) 絶對回報,不論任何市況,淨值(NAV,Equity)都應能上升,2) 超過市場同期的回報。

我的目標是盡力爭取Alpha,但我不想完全消除Beta,「零Beta」而要做到回報比市場高就得依靠大量槓桿。交易老手都知道,最可怕的不是熊市或市場欠缺機會,而是被市場趕出局。高槓桿操作只要一次出錯就永不翻生(看LTCM的故事),槓桿操作比面對市場風險更可怕。

用期指作為對沖工具,好處是直接消除市場風險,但缺點是降低整體回報(除非你身手敏捷捕捉Timing近乎完美)。還有一點,期指受制於交易時段(除美國接近24小時交易),對我來說靈活性亦是重要的考量。

Alpha是一種"零和遊戲",相反Beta則可愛得多。儘管有起伏,但長線投資於市場的回報幾可肯定高於持有現金(這點我同意John Bogle)。由於沒有信心可以準確捕捉操作期指的Timing,我需要一個可以穩定淨值,而且在市場最兇險時仍擁有可以媲美現金流動性的工具,以便趁低吸納股票,這就是「國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