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數現時比較有共識的投資主題,應該是中國的消費升級,不少中國基金的持倉都是相關股票為主,而過去幾年以至今年上半年這些股票都有不錯表現。不過自人民幣6月開始貶值後,消費股例如蒙牛、A股國旅,連帶日本化妝品、歐洲奢侈品便無以為繼。
今天看了BBC一篇文章,很有意思,就是說人民幣貶值,樓價高企,中國的中產消費開始降級。由買CK改為去幫襯拼多多買無Logo Tee,Clubing、吃喝改為學習增值。想深一層,A股今年已經跌了18%,網貸平台又爆煲,但通脹卻是上升(因為貨幣貶值),中產消費力大減。
消費降級這現象對國內基層影響是輕微的。因為必需品差不多都有價格管制(所以發電廠、電訊商及三桶油唔識升)。政府對基層民眾照顧有加,價格控制,連小童近視都要管。但從投資的角度看,2012年開始的消費升級實際依靠的是中產,是企業盈利增長的主要來源,更孕育了不少獨角獸。
例如正在招股的美團,明顯就是做中產生意,會叫外賣的不會是農民或者大老闆大地主。美團收入大幅增長,而賣杯麵的康師傅的收入就由2013年的672億人民幣下降至2016年的556億人民幣,2017年才回升至589億人民幣。
自貿易戰開打,商家、知識份子提出的是Deregulation及減稅,釋放自由市場的力量去應付。但我們見到中央出來的政策是相反的,加強監管(教育及遊戲),加稅(調高私募基金稅率),社保改革還減少了企業及個人的可支配收入。這些看來並不是偶然,中國政府代表的是廣大的民眾利益,而不是美國政府特別是特朗普的Pro-business。投資中國必需要有這個認知及思維。
所以今後的策略是更集中選股,只選有長線盈利增長能力的公司(希望真的是物以罕為貴),第二,比較短線是搵過去幾年受惠消費升級的股票來沽空。
“中國的中產消費開始降級。”
回覆刪除近期仲有套叫”Crazy Rich Asians”的電影大收,但外國人眼中的中國暴發戶及奢侈品消費,相信近日已愈來愈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