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28日 星期一

2016年展望

接近年底,又是時間為今年總結及展望明年。2016年是選股的年份。

對於港股,基本上維持偏淡,原因是預期人民幣會繼續慢慢貶值,資金繼續離開人民幣資產(現金、股票)。所以,若無其他催化劑(深港通、MSCI加入A股),港股應會繼續受累於人民幣貶值,但因市場已有一定預期,跌幅不會太深。

A股反而較好,因為參與A股的資金主要是內地(外資佔5%左右)沒有貶值考慮,而且新經濟股、民企股非常有活力(例如深圳創業板中的樂視),相對H股一堆舊經濟股,顯然更有增長動力,估值亦應更高。

美股亦不太擔心,雖然估值略高,但美國有一堆優質的科技股(FANG)及受惠低油價的零售股(NOSH),相信亦不會大跌。至於加息的憂慮,最多加息1-2次,並不會加4次或加一厘息,原因是通脹短期難見,過去7年的低息環境造成產能過剩,加上科技進步(生產效率更好)、共享經濟(物質需求減少),產品競爭激烈但價格難升。

歐股日股暫時未有看法,繼續受匯率影響。

由此可見,預計A股稍好外,其他股市可能相當平淡,Beta的回報不高,要爭取回報就要靠選股找Alpha(事件主導: M&A, 中概ADR私有化回歸等)。

2015年12月3日 星期四

我對Facebook的看法

Facebook是目前自己組合內最重倉的股票,自己買入的成本約50美元左右。目前公司如日中天,但我隨時關注美國經濟對Facebook的影響。

在stockfeel.com看到一篇不錯的文章,提供了不錯的圖表與數據。我借用了數據一下,如有興趣看原文,可Click這連結15億人每月會閱讀的書—Facebook

大部份人應當十分了解Facebook「護城河」之深,簡單看下面兩將圖,我們便知道社交媒體(Social media)從Search engine搶奪市場,分享了互聯網上的廣告收益,而這其實與互聯網由桌上電腦轉移至手機有關。而社交媒體的霸主,正是Facebook。

表-FB財報分析-01

表-FB財報分析-02

下圖可見Facebook的業務架構。Facebook故然已經Monetize (搵錢),但Instagram的Monetize只是剛起步,預計Instagram的收入貢獻可以由目前3.7%增至10.6%,而WhatsApp 仍未Monetize。市場給予目前看似相當高的估值36倍2016市盈率,正是預測公司Monetize Instagram及WhatsApp 後,盈利會比目前多。

表-FB財報分析-04

Facebook雖然是全球性的霸主,但這幾年盈利增長其實相當依靠美國。最近Q3業績,美加地區佔收入50%(外幣貶值亦是原因),美加平均每人收益對比其他地區高好幾倍。

表-FB財報分析-12

Facebook 的財務數字,顯示美股的強勢是有原因的,雖然經濟與股市表現並沒有必然的相關性(看中國股市的表現自當明白),但我們投資的是業務、公司,特別是愈大的企業,就愈與經濟周期相關。Amazon之強可能亦是與美國經濟強勁有關,這一點是我之前檢視投資組合時比較輕視的。

我認為Facebook仍有潛力,因為美國開始進入全民就業,經濟強勁,絶對有助Facebook增長(因為企業廣告支出其實與經濟盛衰相關)。聯儲局加息會影響嗎? 我反而認為是聯儲局有信心在加息之後,美國通脹中期仍可回升至2%,加息是對美國經濟樂觀的證明。

2015年11月19日 星期四

10月、11月小總結,淺談組合建構

10月初曾言該月難打,因為市場走勢與自己投資理念相違背,內銀、資源升,科技、增長股跌。想不到10月下旬,市場又重申看企業的價值,Facebook, Amazon破頂,維他奶盈喜及Tencent Q3 廣告收入大增,Tencent 盈利愈來愈依靠廣告收入,商業模式愈來愈接近社交媒體。

10月份投資組合升4.87% 雖然落後恒指該月升7.94%,但相較月初是追回不少。

進入11月,10月份買入的股票除MKTX外,UA及復星的長倉表現欠佳,蘋果淡倉目前仍是虧損。不過組合內的弱勢股Illumina及Fast Retailing回勇,幫了投資組合不少。11月買入的股票表現則比10月好。11月分別買入了攜程(CTRP)、領展、增持UA及建立IBM淡倉。

攜程是基於公司與百度達成換股協議,成為去那兒的最大股東,自此,行業整合已經完成,令公司的利潤率有機會提升,如果可以達到Priceline的水平,價值將會大升。就算只能輕微回升,我認為公司處於一個有利行業,而攜程是行內質素最高的公司。

仿間投資文章很少談及投資組合的建構,但其實如何把不同的股票組合成進可攻退可守的投資組合是非常重要,這亦是買入領展的主要原因。

記得小時候很喜歡玩足球遊戲Champion Manager (簡稱CM),遊戲後來改名為Football Manager。該遊戲讓玩家可以當球會的教練,買賣球員、按球員能力排兵佈陣、決定戰術,與投資頗有相通之處。最強的陣式不是將天下最強的球員放入正選之中,美斯、C朗今天下最強,但如果同時出任前鋒,極有可能各自為戰,戰術發揮不了,更有損全隊士氣。

自己分析股票,有點像彼得林治(Peter Lynch),按Risk-Reward 將股票分類,大體分類為進攻型的Option-like及防守型的Bond-like。爭取入球,需要進攻型的股票,但如果全隊球員都是前鋒,入幾多波後防都會輸番晒,而組合內的後衛股票少,只餘下港鐵,另一大將美債又走下坡,所以就重召昔日愛將領展。

息口向上雖然不利REIT,但我認為如果股市欠佳,投資者仍然會追球穩定回報的投資。假如市況不受加息影響反而大好,領展固然跑輸(最差情況是下跌),但進攻型的股票卻能發揮作用,攻守平衡正是我主要的投資理念。

投資組合11月暫升4.08%,YTD 升22.38%。

2015年11月3日 星期二

理財Campus:80後叻財技千萬身家不是夢---東方日報

總結: 決勝在槓桿,穩陣的投資,儲蓄

++++++++++++++++++++++++++++++++++++++++++++++++++

你估計自己何時可做業主?一般大學生畢業後十年,可能僅儲夠首期上車,更要開始節衣縮食的供樓生涯。但三十出頭的Starman已達財務自由,每月收息逾10萬元。出身綜援家庭的他三十歲前賺到人生第一桶金,成功上車置業,現時身家已累積到以千萬元計,他的故事叫你羨慕還是費解呢?

吼工廈 回報倍數計

他慶幸自己能在「對的時間」作出「對的投資」,大學主修經濟及金融,畢業後任職大型金融機構,從中累積不少企業融資的相關經驗,二十八歲時決定自己成立公司,涉足工廈投資。那時他看到工廈的呎價相對地低,每呎僅1,000至2,000元,於是決定拿出150萬元與人合資,買入葵涌區一層工廈,再分契拆售,短短半年時間便賺逾倍回報。今年已屆三十一的他,過去三年約投資過17個項目,大部分是分契拆售工廈,利潤往往以倍數計。
他指儲不到錢根本「沒財可理」,要達財務自由的第一步須有穩定的主動收入,靠儲蓄累積資金;他畢業後能加入大型金融機構,薪金增幅比一般人快,花紅可達六位數,加上習慣慳儉,儲錢速度更快。他多年來堅持每月至少將三分之一收入儲起,並用儲蓄的三分之二投資。「初時工作資金不多,投資都以股票為主,但不會選擇高風險股份,多數買入REITs,如領展房產基金(00823)(前稱領匯)及越秀房產信託基金(00405),並選擇以股代息。」
有人認為年輕人資金少,應選高風險股票,以小博大,他卻不以為然。「我的投資要有數可計,預測到幾年後可達多少的財富增長。複息力量已很大,只要每年保持穩定增長已足夠。」
他二十七歲那年以六成按揭買入一個600萬元的單位作婚後居所,之後將物業加按套現,用以投資工廈項目。他隨後申請成為私人銀行的客戶,利用私銀平台借貸成本較低的特點,以槓桿買入債券,提高收益率。

槓桿買債 財息兼收

若想提高債券的收益,其一方法是買入信用評級較低的債券,問題是要面對較高的違約風險,他則多以4倍槓桿持有高評級的企業債,買入後將它抵押予銀行,套現資金再買入債券,重複操作。他指,私人銀行可提供約1.6厘的借貸息率,比按揭貸款還要低,以槓桿方式持有債券,扣除利息支出,每年的收益率可達約10%,適逢債券牛市,債價升幅理想,更可做到「財息兼收」。
撇除他現持的物業,目前30至40%的資產為債券,10%為股票(不包括房託基金),餘下為現金及房託基金。他指,自己需有足夠的流動資金作生意周轉及槓桿債券的緩衝,應付債價下跌時的補倉需要,但現時各國央行都推行量化寬鬆,貨幣不斷貶值,令持有現金的成本很高,因此他選擇用部分流動資金買入流動性高於債券、且價格相對穩定的房託基金,收息之餘,必要時可將它抵押予銀行,換取現金。

2015年10月19日 星期一

做功課之難

最近又重新翻閱Fred Kobrick的<The Big Money>一書,自己近年對價值有更深的體會,都是拜該書及黃國英所致。

Fred Kobrick 提到,知識(即對公司的理解)是股票投資中最重要,因為了解手上的股票,才能有持股的耐性,可以長線持有,以理性代替情緒,自然不會在跌市中胡亂沽出優質股票。

對企業的理解,財務資料只是第一步,公司的商業模式、客戶關係、對市場的假設、策略及管理層的能力才是重點,財務資料只是能反映企業運作的成果,並不足以判斷企業將來能否繼續成功。

我想,大部份投資者都十分明白這道理,但這樣做功課其實十分難,因為這些資料都不是隨手可得。股價、市盈率、股息率的數據隨手在網上便可得,難怪投資者買入股票的理據不外乎,「PE好低」、「收息都7厘啦」、「股價升穿50天線睇個勢會繼續升」。

好一些的投資者,就會認真看多一些,例如到聯交所或公司網站看公司年報,知道公司現金流水平、債務情況,估值時又會在EXCEL做些現金流折現模型(DCF),「計出黎折讓23%」。當然,自己並不比這些投資者好,自己有時候是「故事」行先,好聽就如Soros所講,「Invest first, investigate later」,難聽就是盲衝,見公司有增長、管理層有能力、股價趨勢佳就出擊。

「只有交易才有這種奇怪現象,讓一些沒有真才實學或甚至毫無優勢的人也可以短暫成功,因此也讓人誤以為運氣比技巧還重要。」---<獲利的法則>

我們憑住上面的分析策略,偶然還是能在市場上獲利的,例如一個4月的大牛市、或像我一樣買中Facebook。但我深知,在市場上自己的優勢(Edge, 意指交易或賭博中的Expected value)其實不高。唯一讓我佔有丁點優勢的,只有資金管理技巧及自己投資的股票都是由現時地球上最優秀的管理者打理。

本文原本是想整理一下自己對做功課的想法,但寫到後面,發現自己如果想在投資技巧上更上一層樓,就要思考一下增加自己的投資優勢。

2015年10月8日 星期四

今個月難打 (更新)

生物科技、Fast Retailing 先後中伏。港美股升勢主要集中在殘股、資源股,而這與自己的投資理念相違背,所以這個月組合表現被指數大舉拋離。

工作關係,不能操作期指,不然可用期指追些表現。情況有點似去年12月,升內銀、資源,自己當時重倉的新奧、騰訊、友邦落後。指數強,Stock Picking難,但資金最後一定又會重回好公司。對於價值投資的理念,不在於估值數字高低,而是在於價值創造的能力,堅持不買殘股,記住以後要短炒市升的話應以期指作為工具,買指數始終會比買殘股容易接受。

這種捱打的狀況可能要維持幾個月,但寧願以不變應萬變,不隨便改變自己的投資理念。

增持了股票,買入UA、MKTX及復星,將內銀股沽空平倉。目的是增加中國相關的Exposure。另外,自己看淡手機股,沽空了蘋果(AAPL),原因係手機增長似乎已見頂,即使強如蘋果,覺得價格都是有壓力。就以沽空蘋果對沖手上的科技股吧。

為使自己冷靜面對,清除組合內的日圓,以簡化投資組合。

2015年10月6日 星期二

2015年第三季的買賣部署總結 - 穩中求勝

第二季尾已經表示積極打防守,但組合在第三季仍然三個月連跌,7月跌6.43%, 8月跌8.47%及9月跌0.48%。YTD 回報+12.12%

第三季不斷減少槓桿,由6月底1.79倍,降至9月底0.9倍。風險資產減少一半。

7月沽奧普、中生製藥、港交所、Softbank,沽空中行- 降中國相關比重

8月沽友邦-降新興市場比重,沽Starbucks、AERcap、Fanuy, JD及Illumina, 長和

9月組合已沒有槓桿,加上股票估值已經低殘,所以並未有減持。

第三季也並非沒有買股票的,買入或增持的股票有: 上海機場、Amazon、Hermes、Tesla

9月初,最主要的投資反而是押注美國不會加息,美元轉弱。組合持有差不多相當於60% 本金由日圓及歐元組成的美元淡倉。但最後美元並未有大幅轉弱,且之後更見反彈,外幣只能為組合貢獻約1%的回報。

進入第四季,組合應該會增持股票,會進入略有槓桿的狀態。看好的原因是:

1) 中國政府似乎將精力重新放在刺激經濟,例如減買車稅及放寬置業按揭成數。

2) 人民幣已停止貶值(買人民幣資產: 股、債的Risk premium下降),巴西雷亞爾及馬拉紙亦已停止下跌,新興市場似乎回穩。

3) 美股在10月2日,在不如人意的就業數據公布後,拒絕再跌,壞消息不跌,似乎氣氛確有改善。

雖然氣氛改善,但不應寄望市況會如4月份。策略是持有優質公司組成的核心組合,外加一點期指對沖或短線增加倉位,爭取回報。

首五大股份:
Facebook 
維他奶
港鐵
騰訊
Amaz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