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第一季的買賣部署可以用「叛逃」(逃出中港股市)來形容。
自己嘗試投資海外股票始於DXJ,雖然敗走,但開啓了接觸外國股的思維。Facebook之後,更多注視外國股票。
但其實一月份的時候還未想到退出港股,投資組合主是是清理了一批低增長但因為盈利能見度高而估值獲市場給予溢價股份。這些股份包括高鑫(6808)及嘉里物流(636)。
另外,亦沽出了瑞聲科技(2808),該股其後創新高。自己不太後悔這個決定,看過王華的<對沖拆解王>後,應該明白投資這類零件股,一般投資者沒有優勢,要贏錢不易。
沽貨獲得的資金並沒有投資海外。而是用作增加組合股息收入買入高息股,以減輕組合的還款壓力,兩隻小型高息股分別為奧普(477)及奧思(1161)。
進一步投資海外可謂源於「投資就是買入可以愈做愈大的企業」這個信念。買入優秀企業漸成為自己核心思想。環顧港股,具競爭力的公司實在太少,大部份公司的上市目的似乎是抽水,多於為股東增值(大股東例外)。正如方卓如寫「上市公司而家唔係用嚟做生意,係做deal。邊間做到靚deal,你就要瞓身撲埋去。」聽落雖然悲哀,但卻反映中港股市的實況。
相反,外國具有強大競爭力而我們又熟悉的公司就比較多,特別是美國,例如Apple, Starbucks及Disney。然而,美股牛市多年,加上美元強勢,值搏率似乎有所折扣,自己銷定歐洲、日本這兩個正進行QE的市場。
首先是買入港股HDR上市的迅銷(6288),簡單看過公司的增長故事,海外銷售將會超過佔現時一半收入的日本市場,而海外銷售的增長率達30%以上。公司市盈率高達35倍,注碼控制風險,較低注碼買入。
歐元下跌,大大增加了歐洲出口公司的競爭力。自己重點是品牌公司。看過LVMN等奢侈品公司,但認為奢侈品公司受惠歐元下跌的程度不及中產產品。比較BMW 及Volkswagen後,決定買入BMW作為主力。唔識車的人都聽過寶馬,可見公司的品牌實力,據Forbes的World's Most Valuable Brands排名,BMW排名11位。大爭之世,講求決策速度,直接買一線的優質企業,勿再左比較右比較拖慢執行速度。
同時,看上了自動手臂公司Kuka及瑞士一級藥廠諾華,作為超長線投資及分散風險。
資金來源來自斬掉HSBC及中糧包裝,自己行動太慢,造成頗大損失。由於認為歐洲股票比港股吸引,自己亦減持了一半收息用的奧思以套現資金。
「叛逃」行動暫時完成,假如將友邦等股票剔除在外,中港股票的比重少於一半。中港公司暫時未見具有超強競爭力的公司,所以以後中港股票只買資產型及收租型股票,以對沖作為香港人的生活成本。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