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23日 星期五

失算

名符其實的灰犀牛,特朗普的貿易戰已非第一次聽到,之前就有鋼鋁關稅,最近600億美元的數字亦非沒有所聞,但自己還是沒有準備,唯有硬食。

自己沒有淡倉之餘,周四美國聯儲局暗示維持今年加息次數3次,美元轉弱,自己還平倉日圓及歐元倉位獲利。至晚上美股因為特朗普對中國開徵關稅大跌,昨晚(周五)美股繼續下跌,恒指黑期跌546點至29750點,逼近2月跌市時最低收市價29507點。

今次不同的地方是重災區是科技股,先有Facebook數據遭利用,後有騰訊遭大股東減持,納指3月下跌3 .85%,YTD只剩1.29%升幅。

感覺今次Facebook下跌不應忽視。之前已提及北美Active user 人數下跌,及全球使用時數減少,連Elon Musk也因為今次事件刪除了Tesla及SpaceX的Facebook Page。Social Media的Facebook,我自己使用時,已沒有Social功能而只作為一個Media function,方便追蹤新聞。但Facebook太多假消息一直為人詬病,演算法又令新聞「側埋一邊」,難怪傳統/專業(?)媒體有讀者回流跡象(我自己最近都重新訂閱信報及Barrons),加上<今日頭條>這類模式,極有可能影響Facebook "Media"的身份。

還好的地方是自己手上的歐洲股不錯,盈利新高的Hermes ,Moncler及Fevertree股價創新高,Reckitt Benckiser放棄收購輝端Consumer Healthcare業務股價反彈,但加起來仍不足以抵消組合科技股的損失。

自己覺得貿易戰未必會像次按成為一個信貨危機,但就有可能如歐債、2015年人民幣匯改,令股市有一個長達半年的調整。我還是比較擔心聯儲局加息及不斷加速的資產負債表縮減速度。

YTD+10.7%


2018年3月19日 星期一

自動駕駛的猜想

自動駕駛(或稱無人駕駛)加上電動車可以說是未來一個十年的投資主題,科技巨企、車廠及電召汽車服務公司爭相投入相關的研發,整理了一下想法,以作記存。

自動駕駛汽車的出現,可能會是Robotaxi的天下。自動駕駛最核心是LIDAR(光學雷達)(Elon Musk表示不同意),鏡頭(Camera)雖然可以分辨路牌但無法測度距離,Rader可以測度距離,但未夠仔細,而LIDAR可以對附近環境製作高解像的3D圖形,但缺點是非常貴,一個就要7.5萬美元,加上汽車的其他部份,一輛普通自動駕駛汽車可能就要近百萬。

Robotaxi就有了優勢,因為LIDAR昂貴,必須要高使用率才化算。而私人擁有的汽車使用率其實非常低,有統計只有5%時間,其餘時間一般都是閒置的(才有了Uber共享概念)。當然會有富人擁有過百萬的自動駕駛汽車,但如果未能將LIDAR價格降低,一般人很難擁有。

那麼,傳統(人手)汽車與自動駕駛汽車競爭又如何? 據UBS分析,發達國家私人汽車的Cost per mile為1.2美元,而電召服務(Ride-hailing)為2.5美元。雖然電召服務費用高於私人汽車,但電召服務的最主要費用來自司機,佔成本60%,自動駕駛可望將電召服務的成本降至0.7美元。

所以Tesla與Uber是走不同的方向,Elon Musk希望用Camera就可以解決問題,這樣就更多人可以Afford起購買自動駕駛汽車。Uber是一間電召服務公司,當然是希望發展出Robotaxi的模式。觀察這兩間公司將來的發展,會是相當有趣。

其他車廠最大的擔憂,當然是私人汽車減少對其銷量的影響,但想深一層使用率上升其實令換車頻密程度也會上升。真正對車廠特別是德國Premium Brand車廠衝擊較大的,相信是來自電動車。




2018年3月16日 星期五

外匯操作檢討

自己投資外匯市場應該是2015年8月人民幣匯改,由於欠缺對沖工具,自已當時買入日圓及歐元作為Risk-off 的對沖。

經過兩年多的時間,外匯的投資勝負參半,自己除了在把握Risk-on 及Risk-off間日圓的變化方面比較好,整體仍然沒有建立一套獲利方法。

一個自己考慮過的方法是買入高息的新興市場貨幣,例如南非蘭特、墨西哥Peso及俄羅斯盧布,這好比買入這些國家的短期貸款,賺取利息(Risk Premia),但不同之處是會面對價格風險。鑑於IB 基本上要買入一萬元美元等值的貨幣以上才能獲得利息,風險回報不吸引。

我的投資組合以股票作為主軸,在股票不濟或進入平台期時,例如今年2月調整,及最近升三步回兩步的走勢時,以債券提供現金流回報,用作增持股票或降低槓桿。自己希望在股票及債券之外,可以有多一個Asset Class 提供一些Uncorrelated 的回報,但觀察這段時期的操作,發覺未能有這效果。例如2017年及2018年1月股票上升,歐元及新興市場貨幣是跟隨上升,現時股票淡靜,歐元及新興市場貨幣則跟隨回軟(兌美元),基本上和股票指數的相關性非常之高。

總結而言,匯市目前並未能為組合提供比較有把握的回報,不過卻可以用作觀察市場的Risk Appetite的工具。

2018年3月11日 星期日

最近重新審視自己投資理念

Celgene收購Juno Therapeutics完成,組合在2016年11月買入,回報262%。

2月份股市出現比較大調整,在日升日跌,波幅擴大的日子裡,投資者最應該做的其實是重新審視一下自己的投資理念,及自己的投資組合的構成。

即使自己在年三十當日減持股票,但股票佔比仍然高達82.9%。我對市場的認識是投資其實就是冒風險去賺取風險溢價(Risk premia),持有資產或長倉之所以比較容易獲得回報,正是因為擁有Risk premia。持有現金或進行沽空,與Risk premia作對,必需要非常正確(Doubly right)才能獲得回報。

然而,我們並不是"死牛"(永遠全倉長倉),市場在趨勢之中,同時亦有偶然性,為令自己可以更長時間留在市場,組合如果損失至某些水平,便要減持(而非對沖),持有現金比對沖更有效的降低Tail Risk。

之後,我思考一下有什麼因素會影響組合未來的投資回報

首先是組合的企業債,現時企業債佔組合淨資產(NAV)約112%,其中投資級別(Investment Grade)的債券只有UA及MS兩支。目前,流動性充裕的情況下,非投資級別(Non-investment Grade)的流動性是沒有問題,但展望未來幾年,由於美國政府將會增加發債以應付其赤字預算(吸收了市場資金),而另一面聯儲局就進行QT (Quantitative tightening)(減少市場資金),如果考慮到未來幾年企業再融資的資金需求,我認為非投資級別的Credit spread極有機會擴大。

對於持有至到期的債券投資者當然沒有問題,但由於我的組合是Bonds+Stocks含有槓桿的組合,所以組合淨值管理是我同時會注意的一環。所以組合會1) 擇時沽出沒有信心可以持有至到期的債券,2) 到期收回的資金未必全數重投債市,3) 如果未來10年期國債升至3.5厘,不介意買入一些作Fight to quality對沖。

其二是Quality Stocks 估值高的問題。我粗略計算,股票組合(未計Amazon)的2018年市盈率大概為32倍,雖然估值非常貴,但組合內公司的資本回報率 (ROIC)高達29%。經歷去年2017年及2018年1-3月科技股重估,優質股的估值非常高,而高估值確是會影響將來的回報率。

組合過去3年的平均年回報率(CARG)為25.0%,遠高於過去5年的16.1%及組合2009年成立而來15.7%的平均年回報率,所以我預期未來的回報率將有機會回歸至接近較長期的水平(Mean reverting)。

三月份組合暫時+4.8%,YTD +17.5%,領先恒指YTD+5.1%,不過納指YTD其實亦+9.5%,三月份+4.0%,可見組合繼續受科技股上升所推動。

Facebook Page 宏觀交易日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