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gene收購Juno Therapeutics完成,組合在2016年11月買入,回報262%。
2月份股市出現比較大調整,在日升日跌,波幅擴大的日子裡,投資者最應該做的其實是重新審視一下自己的投資理念,及自己的投資組合的構成。
即使自己在年三十當日減持股票,但股票佔比仍然高達82.9%。我對市場的認識是投資其實就是冒風險去賺取風險溢價(Risk premia),持有資產或長倉之所以比較容易獲得回報,正是因為擁有Risk premia。持有現金或進行沽空,與Risk premia作對,必需要非常正確(Doubly right)才能獲得回報。
然而,我們並不是"死牛"(永遠全倉長倉),市場在趨勢之中,同時亦有偶然性,為令自己可以更長時間留在市場,組合如果損失至某些水平,便要減持(而非對沖),持有現金比對沖更有效的降低Tail Risk。
之後,我思考一下有什麼因素會影響組合未來的投資回報
首先是組合的企業債,現時企業債佔組合淨資產(NAV)約112%,其中投資級別(Investment Grade)的債券只有UA及MS兩支。目前,流動性充裕的情況下,非投資級別(Non-investment Grade)的流動性是沒有問題,但展望未來幾年,由於美國政府將會增加發債以應付其赤字預算(吸收了市場資金),而另一面聯儲局就進行QT (Quantitative tightening)(減少市場資金),如果考慮到未來幾年企業再融資的資金需求,我認為非投資級別的Credit spread極有機會擴大。
對於持有至到期的債券投資者當然沒有問題,但由於我的組合是Bonds+Stocks含有槓桿的組合,所以組合淨值管理是我同時會注意的一環。所以組合會1) 擇時沽出沒有信心可以持有至到期的債券,2) 到期收回的資金未必全數重投債市,3) 如果未來10年期國債升至3.5厘,不介意買入一些作Fight to quality對沖。
其二是Quality Stocks 估值高的問題。我粗略計算,股票組合(未計Amazon)的2018年市盈率大概為32倍,雖然估值非常貴,但組合內公司的資本回報率 (ROIC)高達29%。經歷去年2017年及2018年1-3月科技股重估,優質股的估值非常高,而高估值確是會影響將來的回報率。
組合過去3年的平均年回報率(CARG)為25.0%,遠高於過去5年的16.1%及組合2009年成立而來15.7%的平均年回報率,所以我預期未來的回報率將有機會回歸至接近較長期的水平(Mean reverting)。
三月份組合暫時+4.8%,YTD +17.5%,領先恒指YTD+5.1%,不過納指YTD其實亦+9.5%,三月份+4.0%,可見組合繼續受科技股上升所推動。
Facebook Page 宏觀交易日誌
我認識的一些機構投資者事實上已經「拒絕再玩」
回覆刪除特別是用amortized cost cost入賬的組合, 估計在年底已不難在mid teen duration/IG only的情況下達至5% yield
因此他們手頭上都是些超短年期HY, 到期後就只玩IG
*補充這是偏亞太市場的, 美國就不知道了
刪除我也有同感。所以WDC債贖回後,我買入的是IG MS債。
刪除話時話,真羡慕你可以接觸亞太債券市場,美債是單一市場單一貨幣,對比亞太不同貨幣市場,後者絶對是提升功力的好場地。
真好,因我不是香港人,想問下香港買債券的操作是如何? 多謝分享~
回覆刪除可以透過券商及銀行購買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