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2日 星期一

2018年第二季總結

組合回報
投資組合YTD回報+15.69%(按每單位NAV計算),同期恒指-1.94%,惠理價值基金-1.01%。

                組合           恒指          納指
4月        -0.84%        +2.38%      +0.04%
5月        +2.17%        -1.10%      +5.32%
6月        +3.42%        -3.71%      +3.64%
YTD      +15.69%     -1.94%       +11.73%

組合回顧
6月中組合見過新高,但在最後一周跟隨市場回落,DBS、Hermes、海康威視回落,騰訊積弱。6月高瑞品牌消費股創了新高後陰跌,這類股份與中國經濟相關性很高,是值得留心的現象。

第二季建立的短倉包括香港地產股及東利多抵消了組合的跌幅,東利多自建倉計已下跌12.8%,是組合能守住6月份回報的主要功臣,領展vs香港地產股的Pair Trade目前也是正回報。2015年組合作短倉及Pair Trade,2016年作這類操作損失不少,2017年完全沒有短倉,今年2018年應會多作這類操作,自己特別看淡高外幣負債日本企業及舊經濟股票。

債券組合貢獻不少,特別是波多黎各政府債債格上升。我仍然以買入債券作為運用手頭現金(包括沽空所獲得)的主要方式,債券的好處是到期便可以收回資金,中間的帳面上落只要作出合適分散及年期不要太長便可,加息周期買債誰曰不宜呢?

自大摩6月20日發表報告,調低恒指目標,指港股一向緊隨宏觀市場走勢(眾所周知),對全球貨幣和宏觀環境轉向及美國短息上升的敏感度大; 成分股的盈利有60%來自人民幣收入,易受人民幣貶值影響,人民幣便連番下跌。恒指穿200天線,自已對港股是相當審慎,不會貿然出手撈底。

組合將按6月底每單位NAV價格注資增加投資。

十大長倉股票
                                比重 
Nvidia                    10.7%
Amazon                   9.6%
騰訊                        9.5%
領展                         8.6%     
港鐵                         5.3%       
Moncler                   4.5%
Fevertree Drink       3.8%
DBS                         3.7%
Hermes                    3.5%
海康威視                3.2%       
       
             
組合參考數據
股票長倉 86.7%
股票短倉 15.5%
股票倉位數 26
債券         135.6%(美國國債佔7.5%)
主要貨幣Exposure
歐元     4.4%
日圓       0.8%
英鎊       6.7%
人民幣   7.7%

Facebook Page 宏觀交易日誌

2018年6月7日 星期四

重投領展

6月初有個好開始,科技股終於升到比較二、三線的股份,組合的SNAP、TSLA及SPOT受惠,在領展公布業績當日,重整組合。

主要的想法是去掉衍生工具及預期沒有特別的非核心股票倉位。平掉瑞聲及ATVI Call,ATVI Call 上年8月持有至今,見過升一倍,埋單最後+26%不過不失,瑞聲脫險唔洗輸+20%。沽出OTP Bank及Assa Abloy,減少外幣資產(匈牙利福林及瑞典克朗),釋放資金。

買入的主力是收息資產。想通了長債息(長遠)難升,不應太怕利率上升影響收息資產估值,自己的選擇還是之前沽出了的領展。另外一個原因是組合沽空香港地產發展商股,買入領展成為一個Pair Trade。除了領展,組合買入意大利電信(Telcom Italia)2019年6月債,穆迪評級Ba1,意大利政局令意大利相關債券息率上升,稍為逆市做點價值投資。

沽空丸龜製麵及譚仔母公司東利多(Toridoll)。日本雖然長期低利率,但經歷過90年代泡沬,企業經營一般比較保守(例如持有大量現金不派息,令股東回報率偏低)。不過,亦有公司大量舉債進行海外收購,例如Softbank買ARM,及東利多收購譚仔。日本央行之前削減買債,如果環球利率上升真的是風險的話,這類過往享有超低息率的日本企業必定是最傷,用作對沖組合具有值搏率。

Kering (Gucci母公司)昨日進行Investor day,有分析員指擔心中國增長放緩,組合的歐洲品牌股下跌。最主要的原因應該是這類股份今年升幅大,回吐壓力也大。分散投資自然就會面對這個問題,組合內的股份有升有跌,才有分散風險的作用。

最後,增加了一些人民幣資產,買入平保A,人民幣資產佔組合上升至8%。


十大長倉股票
                                比重   
Nvidia                    11.9%
騰訊                       10.1%
Amazon                   9.5%
領展                         8.9%       
港鐵                         5.5%         
Moncler                   4.6%
DBS                         4.1%
Hermes                    3.7%
海康威視                3.5%         
Fevertree Drink       3.5%

YTD+15.9%

2018年6月3日 星期日

5月組合被摑一巴

組合在5月回升2.17%,大概收復3,4月的失地,同期恒指跌1.10%,但納指升5.32%。

5月份科技股大升,對於走了三分之二FB及全清Alibaba的組合就像給摑了一巴。不單如此,組合亦受Snapchat、OTP Bank,雷蛇拖累(雖然佔比不重),而香港地產股淡倉及美國國債PUT損失不少。如果不是陣中其餘科技股、歐洲品牌及波多黎各債(組合中今年表現最好的資產)發力,5月是否正回報仍是未知數。

仍然是相當後悔沒有買資生堂(4911),每次在街上看到旗下品牌Anessa廣告代言人森星,就想到自己執行力有幾差。自從蛯原友里後,已經很久沒有看到Anessa有這麼吸引眼球的代言人了。護膚化妝品牌中,我是比較喜歡日韓的公司,因為亞洲人的膚質與歐美大大不同。而日本文化深深植根東亞諸國,睇下木村拓哉小女兒出道,Facebook便遭洗版就可知一二。資生堂將會是其中一隻亞洲消費升級的受惠股份。不過,見識過去年大升的日本機械人相關股份在今年的慘況下,我就不介意再等一回了。

檢討自己另一個失誤就是美國國債PUT。想當初買入的原因是組合面對的其中一個風險在於利率上升。Negative carry及Flight to quality 性質,與美國國債為敵是敗多勝少,美國國債的複雜性並不是簡單的宏觀分析就可以解決,Long UST作為組合的Natural Hedge是更為化算。目前,二年債與十年債息差相差無幾,其實已不用買入比較長年期的國債。

瑞聲果然是與我相沖的股票,自己2012年就已經買賣這家公司,一段大牛市自己居然是敗多於勝,今次轉用Call 控制風險投機。得出另一個結論就是,自己性格可能真的不適合撈底,趨勢加上幾個基本因素作為選股原則自己是比較得心應手。

十大長倉股票
                                比重     
Nvidia                    12.0%
騰訊                       10.2%
Amazon                   9.6%           
港鐵                         5.6%           
Moncler                   4.6%
DBS                         4.2%
Hermes                    4.1%
海康威視                3.5%           
Fevertree Drink       3.5%
Starbucks                 2.9%

YTD+11.86%

2018年5月27日 星期日

兩極分化

五月的市況,大大突顯自己功力未夠,雖然有Spot 到一些投資機會,但居然沒有賺到什麼錢,深深感受到早幾年舊債王Bill Gross高呼「沽空德債一生人一次機會」但事後一問,完全沒有賺到錢之恨。

各地股市皆超級兩極化,港股就開醫藥、教育,日本就化妝品,歐洲就奢侈品。意大利民粹主義掌權,歐元跌番天,連帶意大利股市下跌,最大銀行Intesa Sanpaolo跌了16%,Moncler 跌了三日,但兩日已經收復失地,周五已收在新高位置。

分析自己失利原因,雖然自已主張跨市場投資,不局限港美股票,但始終身處香港,對於市場氣氛的掌握,相當受香港這個小小的市場影響。這段時間,看出了港股的不濟,而降低組合整體的股票Exposure,但亦因此受港股的氣氛影響,看不到全世界很多股票氣勢如虹。一個人的投資水平有多高,就看他的格局觀有多大。繼續局限於香港、局限於股票一類資產,投資技術很難提升。

逼自己去學習投資不同市場不同資產必然比買個ETF辛苦,但我一直都認為,投資除了賺回報,亦是一種學習,提升自己的技術。特別是這種兩極分化的情況似乎會繼續,因為投資者亦是不斷進化和學習的,例如阿根庭、土耳其貨幣、債券「熔斷」,其他新興市場未見火燒連環船「爆煲」。上面Intesa Sanpaolo及Moncler 的例子,都可以看出,投資者在風險管理及投資水平都較過去提升,不會跟你買升整個市場,Sell-off全個股市。

很多時我們都高估了專家( 新興市場專家、債權專家等等)的作用,以為具行內知識的所謂專家就是賺錢之道,做股票分析師出身的索羅斯後來就想通了「Soros saw no point in knowing everything about a few stocks in the hope of anticipating small moves; the game was to know a little about a lot of things, so that you could spot the places where the big wave might be coming.」

2018年5月20日 星期日

應否轉攻

這幾個月的混戰非常打擊士氣,組合月初才回升,突然又被瑞聲及香港地產股突襲,即使美債息上升,地產股顯然高於之前水平,支持力度很大。

上篇文章才說5月回升3%,至今日只有2.6%,淡倉及期權的損失不少,而Option-like 股票如Tesla、OTP Bank、Snapchat 亦弱,拖累組合反攻的力度。

YTD仍有12.4%贏,不算太差,主要是因歐洲股及核心持股回升,但明顯指數開始追上,優勢開始縮減,如果不是手上的波多黎各債繼續上升(今年已升了超過80%),組合5月份應該追不上指數。另一個影響士氣的原因是錯失了不少機會,明明都覺得油價值搏,沒有買Call,見到護膚化妝品股有動力,又沒有部署,真是吹水容易賺錢難。

現在的問題是應否在現時增加風險。自己確是有一些股票目標,應該會在下次買賣時買入,但預期股票比重不會上調太多。期權部署上亦作調整。

雖然現時是低潮期,但投資者需要透過一路在戰,才會感受到氣氛的變化,還是要繼續保持作戰。



2018年5月10日 星期四

慢慢回升

5月到目前為止回升3%,YTD+12.9%。觀察組合Daily P&L 變化去感受市場,比單看股票指數為佳,由此可見,市場氣氛不斷改善。

港股不似有亮點,感覺外圍仍然比較強,只是港股這段來得急勁。加上一大指標的騰訊升穿400元的阻力,大批被牢套的投資者解放,有力升破這個水平對氣氛來說是相當利好。

回看組合中的功臣,又是Nvidia 5月升了15.7%,歐洲雙壁Hermes及Moncler強勢,Amazon及騰訊中規中矩,A股回穩。表現最差就是Snapchat,跌了23%。

作為對沖的香港地產股淡倉及騰訊Put當然要輸,還好瑞聲Call扳回損失。組合目前股票Net Exposure不高(72.8%),如果真的看錯市港股暴升,沒有辦法,就只有靠這個瑞聲Call去頂了。

還好及時造淡瑞朗,及沽出歐元(變成借入歐元持有歐洲股票),抵消了其他貨幣在這輪美金升浪的虧損,今早已全部平倉瑞朗倉位及盧布。5月22日會收到GNW債券到期的資金,部份應該會買入美國2年期國債,餘下部份留作外匯操作。

十大長倉股票
                                比重     
Nvidia                    11.8%
騰訊                       10.2%
Amazon                   9.4%           
港鐵                         5.8%           
Moncler                   4.4%
DBS                         4.2%
Hermes                    4.0%
海康威視                3.7%           
Fevertree Drink       3.4%
Starbucks                 2.9%

今天見到丘鈦科技(1478)因為表示預料中期溢利減少約50%,股價大跌超過兩成。自己亦曾經有個階段花很多時間研究中小型工業股,中過招買過既便有理文化工(目前仍是我損失最大的股票,非常深刻),眼見工業股業績盈利變化可以非常快,珠江鋼管當年自已還深入研究其鋼管技術,仲有好多例如華耐、博耳電力,每隻都是一時之傑,但「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即使過去幾年下游工業股起飛,藍籌股出現瑞聲及舜字,自已仍未能放下對工業股的介心。大行分析員今日大幅調低丘鈦的預測及目標價,可見即使有行業信息及和管理層或IR有聯系,要掌握公司營運狀況仍然是非常困難,信息落後的散戶就更加是完全沒有優勢(Edge)。

說回投資組合,我仍然滿意目前結構,手上的公司債為組合3月、4月及5月提供了不錯的現金流及抵禦了股票部份的下跌,組合才不用擔心繼續持有長線看好的股票。DBS的買入時機掌握得不好,希望可以用耐性補償。包括正股及期權的部份總共有27個,下次買賣可能縮減一下。

2018年5月1日 星期二

四月小結

組合四月跑輸大市,下跌0.84%,YTD升幅回落至9.49%,恒指4月升2.38%,升幅遠高於組合,主要是因為受銀行及中移動等帶動,而組合中一股都無,自然被恒指拋開。

恒指上升,但領袖股(Leader)如騰訊、平保、瑞聲及舜宇走勢卻非常差,所以自己的看法仍然比較淡。

四月的買賣次數比較最近多,月初大幅減持科技股,沽出70%FB及全清BABA以掩護AMZN及騰訊(但BABA最近是跑贏騰訊)。另外,組合增加了歐洲的投資,月初買入匈牙利銀行OTP Bank、瑞典串流音樂營運商Spotify,4月尾的買賣行動中,又買入比利時物料公司Umicore。另外,在月底亦買入新加坡銀行DBS。

另外,一個比較大的倉位是沽空香港地產股。2008年給我的教訓是值得在估值非常Rich的地方做點部署作為保險,自己最擔心的始終是縮表(QT),而各類資產中,估值最高最脆弱的肯定是港樓。

十大長倉股票
                                比重       
Nvidia                    10.9%
騰訊                       10.0%
Amazon                   9.5%             
港鐵                         5.8%             
Moncler                   4.7%
DBS                         4.7%
Hermes                    3.8%
海康威視                3.7%             
Fevertree Drink       3.5%
Starbucks                 3.0%
             
看法:
港股維持偏淡,現時只有三隻港股(騰訊、港鐵及雷蛇),沽空了香港地產股及買入騰訊價外Put作對沖。自己亦買入了瑞聲遠期Call作有限度的投機。

不要受新聞消息影響(貿易戰及企業盈利),專心留意價格,但不要低估特朗普對中國作出進一步行動的可能性及影響。

最擔心的始終是縮表(QT),QE過去幾年推高了資產價格,沒有理由QT卻一點影響也沒有。宜減少Gross exposure,小心依賴過去模式的部位,及進一步分散投資以防Tail Ris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