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考CFA時,有一Part講投資心理,其中有一個特別深刻,叫"Risk Aversion"。人性惡輸愛勝,贏就快快止賺,輸就希望坐到返家鄉之日。
問人投資點先算係叻,大部份人覺得是長勝、常勝,很少人會從贏時贏幾多,輸時輸幾多去看。
據Y兄的Back test 結果,勝率同回報率有一種Trade-off 關係。例如,想要高勝率,只要每次賺少少就止賺,輸就死坐,勝率就自然會高。但聰明的Blog友,自然會想到,只要一兩次大的Drawdown,就可以將你好多次贏的獲利一次過輸突。所以,投資新手追求的是「勝率」,買認為是穩陣的股票,輸就死都唔止蝕,就算買中有得贏的股票,都未必補得上某一兩隻股票的大Drawdown。
「咁簡單啦,掉番轉,以後贏就死坐,輸就急急腳止蝕咪得」道理雖然易明,但這樣執行極度違返人性,試想像,如果一種交易策略是不斷輸錢(儘管每次輸好少),你是否具備心理質素可以捱到大勝的一次? 相信很多人早已經質疑自己的策略是否可行。
投資就如籃球比賽,即使波神米高佐敦的公牛,也沒有可能一球不失地打出100:0的賽果。索羅斯的前CIO Scott Bessent 就曾經Comment過索佬的勝率可能三成都無,但索羅斯就有一句金句: 對與錯並不重要,最重要是對的時候贏幾多,輸的時候又輸幾多。
對於輸贏,Y兄給我還有一種看法:「出場比進場重要」。有人會認為,成功的投資在你買入的時候已經決定,買岩靚位個「勢」就在投資者身上,所以很多人喜歡撈低。但其實在你買入之後,你就已經失去控制權,市場可以選擇升或跌。投資者真正可以控制的其實是「出場」: 止蝕或止賺。止蝕控制自己的Drawdown,相反控制止賺的慾望坐利潤,「贏谷輸縮」正是上面談到的交易之道。
2016年7月18日 星期一
2016年7月14日 星期四
最近讀到的一個交易高手
多謝一位朋友讓我加入了一個交易書本的Facebook的群組,獲益良多。其中一位全職Trader,他寫的文章、留下的Comment 最為吸引我的注意。這幾天,我便是在他的Facebook 個人頁,細看他的每一篇文章及每一個留言。我就稱呼他為Y兄吧。
Y兄是一名全職Trader,並且剛為人父。估計他從事全職Trader已經有5-6年。他並不是以基本因素進行投資,而是以程式交易進行Day trade。為了對不同策略進行回測(Back testing),他甚至買了一台16核32線程電腦(電腦我不懂,朋友估計100K以上)。
Y兄沒有披露太多他是如何制作不同交易策略,因為他認為任何策略都必須由Trader自己發展並測試。即使再成功再有效的策略,如果並非自己發展出來並測試,你是無法有信心。他並認為,資本管理是交易重中之中。
我認為,Y兄對交易、投資的理解,實在比仿間的那些基金經理及開班的"大師"高出許多。
「...甚麼財技、選股、報表分析在沒有完整框架下都只是堆垃圾。」。我不知道Y兄所說的「完整框架」是指什麼,但我的理解是一套選股、買賣、風險管理的準則,甚至一套投資哲學。
Y兄是一名全職Trader,並且剛為人父。估計他從事全職Trader已經有5-6年。他並不是以基本因素進行投資,而是以程式交易進行Day trade。為了對不同策略進行回測(Back testing),他甚至買了一台16核32線程電腦(電腦我不懂,朋友估計100K以上)。
Y兄沒有披露太多他是如何制作不同交易策略,因為他認為任何策略都必須由Trader自己發展並測試。即使再成功再有效的策略,如果並非自己發展出來並測試,你是無法有信心。他並認為,資本管理是交易重中之中。
我認為,Y兄對交易、投資的理解,實在比仿間的那些基金經理及開班的"大師"高出許多。
「...甚麼財技、選股、報表分析在沒有完整框架下都只是堆垃圾。」。我不知道Y兄所說的「完整框架」是指什麼,但我的理解是一套選股、買賣、風險管理的準則,甚至一套投資哲學。
我們對投資大概都會有相當的概念,但我不認為自己有一個非常踏實完整的投資框架。索羅斯有自己的投資哲學叫「反射性理論」,巴菲特的叫「價值投資」。大部份人(包括我自己),也進入了一種陷阱,看了巴菲特的書,認識了他的哲學,引用了當中的一些原則,就自以為是「價值投資」。誰知道沒有經過深沉思考,巴菲特的哲學並不是你的哲學,自己亦根本從沒有完整的投資框架。
所以對大部份人而言,談基本面其實根本沒用,因為「大部份人就是沒策略沒規則去買賣股票。」
亦因此,Y兄對那些"老師"非常反感,不要輕信那些賣「財務自由」希望給你的信口開河。
「不要想著全職交易可給你更好的生活,其實全職交易要摧毀你的人生會更容易。」
「如收入可觀,為何導師要收你們雞碎咁多?因為他們自己全職炒根本達不到,不過每月收你們十幾個學生的費用就可輕易達到月入十多萬以上了,但可悲的是學生們仍然去不到月入十萬。」
「交易導師會說我愛交易,每天都會親身下場,教學生只是要幫助他人脫離苦難,又可多一個收入來源,為什麼不做?其實他們對自己交易方法沒信心,所以才在交易經驗淺的人中賺錢。」
「愛交易及有信心是不會走教學生這條路,而是向成立基金邁進,匯聚天下之大錢,每年基金管理費、incentive fee的收入、再加上自身資金的投入都比教學生的收入高出百倍,還可名動天下,大家為什麼不見Soros走去教學生?」
「不要想著全職交易可給你更好的生活,其實全職交易要摧毀你的人生會更容易。」
「如收入可觀,為何導師要收你們雞碎咁多?因為他們自己全職炒根本達不到,不過每月收你們十幾個學生的費用就可輕易達到月入十多萬以上了,但可悲的是學生們仍然去不到月入十萬。」
「交易導師會說我愛交易,每天都會親身下場,教學生只是要幫助他人脫離苦難,又可多一個收入來源,為什麼不做?其實他們對自己交易方法沒信心,所以才在交易經驗淺的人中賺錢。」
「愛交易及有信心是不會走教學生這條路,而是向成立基金邁進,匯聚天下之大錢,每年基金管理費、incentive fee的收入、再加上自身資金的投入都比教學生的收入高出百倍,還可名動天下,大家為什麼不見Soros走去教學生?」
2016年7月5日 星期二
美國國債息率新低
友人發了一張Bloomberg圖給我,今天美國十年期國債息率一度跌至1.375%水平(早兩天還有1.44%),比08年金融海嘯(息率有2厘)及2012年歐洲危機(息率最低見1.3875%)還要低(現時回升至1.39%水平)。
美國息率已屬發達國家中最高之一,英國十年期金邊債還有0.81厘,德國及日本的十年國債則分別已跌至負利率,分別是負0.16厘及負0.24厘。
美國長債息率新低,聯儲局加息近乎無可能,否則極有可能造成利率曲線倒掛,暗示經濟進入衰退。如是者,雖然美國經濟表面最好,但沒法加息的美元不應太強。早兩天聽了中環資產管理的譚新強分析,也是覺得有道理。日本央行的資產規模相對GDP的比例太高,高於歐洲央行的比例,這反映日本央行干預匯市的能力愈來愈低。
日本央行前次議息已沒有擴大資產購買的規模,改而仿效瑞士及北歐國家推出負利率,明知道負利率只會傷害銀行的盈利能力,使銀行更不願借貸,但仍出這招,這或許暗示日本央行已經技窮。難怪Barron's 有專欄說到,是時候Abexit。
應對Brexit,我認為各國政府及央行會時不時有招數去穩定匯率、經濟及股市,投資部署如果側向一邊(不論造好或造淡)可能會碰上短期的反向走勢,反而應輕倉上陣。另外,就是如Joseph兄或市場先生的價值倉一樣,以絶對回報方式選股,這樣選股往往有不受周期影響的好處,但難度會較高。
++++++++++++++++++++++++++++++++++++++++++++++++++++++++++++++++++++++++
組合去年買入的鋼門美國國債當然交到功課。但當時買美國國債當然並非什麼先見之明,只是出於傳統股債平衡的概念,以長債對沖手上股票。計過數,Coupon rate足夠Cover margin 利息,雖然當中Spread極小,但當作為對沖付出的成本還是可以接受。
去年(2015年)4月,當時聯儲局加息預期升溫,傳媒及報紙上更有「債災」之說,債王格羅斯更是認為20多年的債券牛市結東,想不到一年多後,債息卻是低處未算低,沒有最低只有更低。只能說,金融市場中,凡事皆可能。
美國息率已屬發達國家中最高之一,英國十年期金邊債還有0.81厘,德國及日本的十年國債則分別已跌至負利率,分別是負0.16厘及負0.24厘。
美國長債息率新低,聯儲局加息近乎無可能,否則極有可能造成利率曲線倒掛,暗示經濟進入衰退。如是者,雖然美國經濟表面最好,但沒法加息的美元不應太強。早兩天聽了中環資產管理的譚新強分析,也是覺得有道理。日本央行的資產規模相對GDP的比例太高,高於歐洲央行的比例,這反映日本央行干預匯市的能力愈來愈低。
日本央行前次議息已沒有擴大資產購買的規模,改而仿效瑞士及北歐國家推出負利率,明知道負利率只會傷害銀行的盈利能力,使銀行更不願借貸,但仍出這招,這或許暗示日本央行已經技窮。難怪Barron's 有專欄說到,是時候Abexit。
應對Brexit,我認為各國政府及央行會時不時有招數去穩定匯率、經濟及股市,投資部署如果側向一邊(不論造好或造淡)可能會碰上短期的反向走勢,反而應輕倉上陣。另外,就是如Joseph兄或市場先生的價值倉一樣,以絶對回報方式選股,這樣選股往往有不受周期影響的好處,但難度會較高。
++++++++++++++++++++++++++++++++++++++++++++++++++++++++++++++++++++++++
組合去年買入的鋼門美國國債當然交到功課。但當時買美國國債當然並非什麼先見之明,只是出於傳統股債平衡的概念,以長債對沖手上股票。計過數,Coupon rate足夠Cover margin 利息,雖然當中Spread極小,但當作為對沖付出的成本還是可以接受。
去年(2015年)4月,當時聯儲局加息預期升溫,傳媒及報紙上更有「債災」之說,債王格羅斯更是認為20多年的債券牛市結東,想不到一年多後,債息卻是低處未算低,沒有最低只有更低。只能說,金融市場中,凡事皆可能。
2016年7月4日 星期一
2016年第二季總結 -
6月份投資組合表現欠佳,主要受UBS (組合損失約1%)、Facebook (組合損失約0.6%)受影響,下跌的股票比例61%。YTD 回報雖然重返正數,但對於追求絶對回報的筆者,並非太滿意。
回報最大貢獻者是領展、Fitbit淡倉及港鐵。
十大長倉股票:
Facebook 14.3%
領展 12.1%
港鐵 9.0%
騰訊 8.1%
Amazon 7.7%
SAB Miller 5.0%
UBS 4.6%
Priceline 4.5%
Anheuser-Buach 4.2%
Hermes 4.0%
組合 恒指
1月 -4.72% -10.18%
2月 -0.90% -2.90%
3月 +3.99% +8.71%
4月 +1.04% +1.71%
5月 +2.04% -1.00%
6月 -0.98% -0.41%
YTD +0.25% -5.22%
第二季最大的事件當然是英國脫歐公投出人意表的結果。對於組合捉到鹿都唔識脫角,之前已撰文記存,今後會努力改善。但脫歐公投後,環球資產價格極速反彈(英鎊、歐羅除外),FTSE100指數6月份更是按月有得升。金融海嘯、歐債危機、A股熔斷,投資者已經習慣「趁危機入市」的操作手法。英國脫歐談判漫長,對英國企業成本以至歐元前景變數仍多,但市場已經迅速回恢至公投水平。雖然過往歷史證明危機後入市多數有賺,但問題是現時危機到反彈的時間愈來愈短,若投資者盲從過往經驗,總有機會栽一次,不可不察也。
相比英國脫歐,我認為還有一件影響深遠的事。第二季更多國債的息率進入負利率。德國、日本的十年國債已處於負利率水平,美國十年國債息率降至1.44%。投資者對資產的回報率要求愈來愈低,亦直接推高了回報穩定性高的股票的估值,例如REIT。優質、長期的債券似乎繼續成為投資者吸納的對象。
展望:
組合的配置仍然是配合我對世界的看法: 互聯網創新令多數服務、產品產能過剩,大部份公司及產品都會商品化。由於通縮壓力完全是由科技進步所至,再多的貨幣供應亦未必足以刺激世界經濟重新進入通脹。
持有並等候機會買入強勁競爭優勢的公司,例如品牌或網絡效應強的公司。為了平衡投資風險,資產型股票及優質債券必不可少。
Gross exposure 120.8%
Net exposure 97.2%
股票長倉 109.0%
股票短倉-11.8%
債券 35.4%
回報最大貢獻者是領展、Fitbit淡倉及港鐵。
十大長倉股票:
Facebook 14.3%
領展 12.1%
港鐵 9.0%
騰訊 8.1%
Amazon 7.7%
SAB Miller 5.0%
UBS 4.6%
Priceline 4.5%
Anheuser-Buach 4.2%
Hermes 4.0%
組合 恒指
1月 -4.72% -10.18%
2月 -0.90% -2.90%
3月 +3.99% +8.71%
4月 +1.04% +1.71%
5月 +2.04% -1.00%
6月 -0.98% -0.41%
YTD +0.25% -5.22%
第二季最大的事件當然是英國脫歐公投出人意表的結果。對於組合捉到鹿都唔識脫角,之前已撰文記存,今後會努力改善。但脫歐公投後,環球資產價格極速反彈(英鎊、歐羅除外),FTSE100指數6月份更是按月有得升。金融海嘯、歐債危機、A股熔斷,投資者已經習慣「趁危機入市」的操作手法。英國脫歐談判漫長,對英國企業成本以至歐元前景變數仍多,但市場已經迅速回恢至公投水平。雖然過往歷史證明危機後入市多數有賺,但問題是現時危機到反彈的時間愈來愈短,若投資者盲從過往經驗,總有機會栽一次,不可不察也。
相比英國脫歐,我認為還有一件影響深遠的事。第二季更多國債的息率進入負利率。德國、日本的十年國債已處於負利率水平,美國十年國債息率降至1.44%。投資者對資產的回報率要求愈來愈低,亦直接推高了回報穩定性高的股票的估值,例如REIT。優質、長期的債券似乎繼續成為投資者吸納的對象。
展望:
組合的配置仍然是配合我對世界的看法: 互聯網創新令多數服務、產品產能過剩,大部份公司及產品都會商品化。由於通縮壓力完全是由科技進步所至,再多的貨幣供應亦未必足以刺激世界經濟重新進入通脹。
持有並等候機會買入強勁競爭優勢的公司,例如品牌或網絡效應強的公司。為了平衡投資風險,資產型股票及優質債券必不可少。
Gross exposure 120.8%
Net exposure 97.2%
股票長倉 109.0%
股票短倉-11.8%
債券 35.4%
2016年6月26日 星期日
公投日之戰
香港時間6月24日英國公投出現一個「灰天鵝」結果,賭博公司一直大熱「留歐」但最後出了個「脫歐」結果,一反傳統智慧認為「真金白銀的賠率準過民調」。「脫歐」結果雖非末日,但當日決策、操作值得記存。
戰前部署
組合的假設亦是「留歐」,所以淨長倉近100%股票。隨著公投日子逼近,英鎊回升,由兌美元1.42水平上升至1.48。當時在Facebook宏觀交易日誌 寫道: 「英國今日脫歐公投,對沖手上股票的最佳工具似乎是Short英鎊。即使留歐,英鎊upside估計亦不會太大。同一時間Long約一半英鎊倉位的dollar-yen,部份對沖英鎊短倉。」。「脫歐」畢竟是有機會的,值搏率隨價位變動改變,英鎊上升令一旦「出意外」下跌幅度被股票更多,加上是風眼,以英鎊對沖自己的股票組合,更合適。但當時自己的主要假設仍是留歐,所以Short Yen對沖掉少許英鎊淡倉風險。
誤平英鎊短倉
香港時間24日早上7點開始點票。某些地區票數「脫歐」領先「留歐」,英鎊下挫,但自己仍然樂觀,因為見8時日本開市仍升。及後港股開市,「留歐」票數一度超過「脫歐」,港股亦升。由於「留歐」符合自己劇本,所以受不住誘惑,開始平掉對沖的英鎊短倉獲利。
砍倉降風險
全日做得最正確,是10點後,「脫歐」開始拋離「留歐」,於是主動砍掉長和Call及開始虧損的日圓淡倉。當時英鎊倉位已經全部平掉,組合失去對沖。
兩大失誤
「脫歐」其實只算是「灰天鵝」,因為投資者在部署上其實有相當預期,而且並非事前沒有討論。但這一件事造成的資產價格波動,自己操作未能把握總結有兩大失誤。其一,雖然有思考作何種對沖,但過份主觀依賴自己的看法。獲市場確認的正確倉位(沽英鎊),是不應輕易平掉,反而考慮加倉,可見事前沒有思考深刻的交易計劃,市況變動就受到貪婪與恐懼等心理因素支配。其二,進取心態不足。由於事態發展與自己假設大大不同,心神花費在追蹤各類新聞,其實應該努力找尋出擊機會才對,例如追擊沽指數期貨等,因而錯失追回失地的機會。
英國「脫歐」非末日
當時Whatsapp朋友,英國「脫歐」屯門媽媽應該最高興,因為英鎊創30年新低,送子女去英國留學成本大減,真可謂贏在起跑線。英國擁有這種強大的軟實力,加上法制完善,老散我不認為投資者會因為「脫歐」而放棄這個國家。樂觀點去看,英國大有機會成為另一個瑞士。反而值得擔憂的是歐盟及歐元,有何能會陸續有成員國出現去留之爭。
戰前部署
組合的假設亦是「留歐」,所以淨長倉近100%股票。隨著公投日子逼近,英鎊回升,由兌美元1.42水平上升至1.48。當時在Facebook宏觀交易日誌 寫道: 「英國今日脫歐公投,對沖手上股票的最佳工具似乎是Short英鎊。即使留歐,英鎊upside估計亦不會太大。同一時間Long約一半英鎊倉位的dollar-yen,部份對沖英鎊短倉。」。「脫歐」畢竟是有機會的,值搏率隨價位變動改變,英鎊上升令一旦「出意外」下跌幅度被股票更多,加上是風眼,以英鎊對沖自己的股票組合,更合適。但當時自己的主要假設仍是留歐,所以Short Yen對沖掉少許英鎊淡倉風險。
誤平英鎊短倉
香港時間24日早上7點開始點票。某些地區票數「脫歐」領先「留歐」,英鎊下挫,但自己仍然樂觀,因為見8時日本開市仍升。及後港股開市,「留歐」票數一度超過「脫歐」,港股亦升。由於「留歐」符合自己劇本,所以受不住誘惑,開始平掉對沖的英鎊短倉獲利。
砍倉降風險
全日做得最正確,是10點後,「脫歐」開始拋離「留歐」,於是主動砍掉長和Call及開始虧損的日圓淡倉。當時英鎊倉位已經全部平掉,組合失去對沖。
兩大失誤
「脫歐」其實只算是「灰天鵝」,因為投資者在部署上其實有相當預期,而且並非事前沒有討論。但這一件事造成的資產價格波動,自己操作未能把握總結有兩大失誤。其一,雖然有思考作何種對沖,但過份主觀依賴自己的看法。獲市場確認的正確倉位(沽英鎊),是不應輕易平掉,反而考慮加倉,可見事前沒有思考深刻的交易計劃,市況變動就受到貪婪與恐懼等心理因素支配。其二,進取心態不足。由於事態發展與自己假設大大不同,心神花費在追蹤各類新聞,其實應該努力找尋出擊機會才對,例如追擊沽指數期貨等,因而錯失追回失地的機會。
英國「脫歐」非末日
當時Whatsapp朋友,英國「脫歐」屯門媽媽應該最高興,因為英鎊創30年新低,送子女去英國留學成本大減,真可謂贏在起跑線。英國擁有這種強大的軟實力,加上法制完善,老散我不認為投資者會因為「脫歐」而放棄這個國家。樂觀點去看,英國大有機會成為另一個瑞士。反而值得擔憂的是歐盟及歐元,有何能會陸續有成員國出現去留之爭。
2016年6月21日 星期二
思考以弱戰強
愈來愈欣賞升格做基金經理的股評人黃國英。在其最近的Talk show中,他提到網絡經濟下其中一個發展趨勢就是「以弱戰強」。
何謂「以弱戰強」? 我自己的理解是不應刻意模仿最成功者,而要集中火力研究自己獨特之處。要務實去做附合自身條件、因素的事。就如100毛,如果仿效TVB去拍長劇、搞大型Show,必定失敗,只會淪為HKTV甚至亞視。
以Talk show為例,香港的首選參考對象理所當然是黃子華。但黃生知道以其有限的表演經驗,要仿效在演藝界有二十多年經驗的黃子華,根本毫無勝算,恐怕落得東施效顰的悲慘下場。他反而以杜如風作為其參考藍本,杜如風之所以能夠殺出重圍,是因為自己撰寫劇本,對內容相當熟悉,兼且十分相信推介給觀眾的都是好東西,於是乎與其他旅遊節目照稿讀完全不同。
何謂「以弱戰強」? 我自己的理解是不應刻意模仿最成功者,而要集中火力研究自己獨特之處。要務實去做附合自身條件、因素的事。就如100毛,如果仿效TVB去拍長劇、搞大型Show,必定失敗,只會淪為HKTV甚至亞視。
今日黃國英又在其信報專欄中,談到自己在Talk show中如何應用「以弱戰強」。
黃國英先生於是將重點放在劇本上,反覆琢磨講稿的內容,直至由衷相信自己的理論有邏輯,預測的確是有根有據為止,這樣才有說服力。
結果,當然會如杜如風一樣,有Fans也有haters (LBJ如是)。但試想,像黃子華般升到上神級表演者的數目極少,模仿杜如風成功之路似乎實際得多。
自己也曾經幻想整個投資流程可以仿效專業的機構投資者。心裡面想,如果可以拜訪公司、建立模型預測盈利及估值,投資績效應該可以大幅提升吧,畢竟,如果非常了解自己投資的企業,勝算應該很大。
後來發覺,熟悉公司的基本面仍然是非常重要的,但拜訪公司、砌Model做DCF則大可不必。拜訪公司確實是加快對公司運作的了解,但那些盈利預測模型、DCF實在太多假設,而且人性就是你有了預測,就會Anchor在預測之中,操作反而僵化。
很多投資者喜歡仿效長倉基金,長線持有並且永遠滿倉,其實亦是犯了這魔障。此外,亦有不少投資者喜歡買入那些基金愛股(指中小型的股份),但想深一層,所謂基金愛股無非是基金與公司關係良好,可以比外間收到更快更多的信息,跟風買入變相置自己於資訊劣勢之中。
一定要好好想想,做投資上的「100毛」以弱戰強。
2016年6月10日 星期五
也以足球說投資
一直覺得Football manager同股票投資很像,見到有兩位80後Blog友,將投資陣容放入足球佈陣中,非常有趣! 因此也湊個熱鬧。
正選陣容是以組合中Top 11 比重組成:
皇馬有BBC, 巴塞有MSN, 老散我組合中最近表現最為突出當數「LTM」*: 領展(Link REIT)、騰訊(Tencent) 及港鐵 (MTR)。不過,領展及港鐵實為中路守將,只不過最近戰況膠著,最近常以後上死球入球突圍,但不改其為中路守將的風格。
中鋒入球必需有穩定性,而且壓得住前場,非每次都交得出功課的Facebook莫屬。左右Forward,一為騰訊,二為Tesla,Tesla表現飃忽,但「顛」係上黎可以好「顛」,可謂美股中的Gareth Bale。
防守中場以業務穩定又有派息的全球最大啤酒公司Anhsuser-Buach擔任,中場策動攻勢則靠Amazon及Priceline。
最後,左右兩閘為「歐洲雙雄」,右閘差D, 是受傷患困擾的UBS,左閘Hermes則是經驗老將,防守力足而且偶有助攻。
守門員由美國國債擔任,此子一向在危機中表現穩健,但最怕其母耶倫媽媽要加家用,將來有機會影響表現。
還有不少好的後備球員如Kuka, Pandora等,隨時換入打正選。
++++++++++++++++++++++++++++++++++++++++++++++++++++++++++++++++
* 「LTM」常用於大行報告為Last Twelve Months的Short form。
今晚將會去黃國英投資Talk show<財力覺醒>,睇下有無Inspire 新的投資點子及想法。為方便記錄自己的交易想法及與投資戰友交流,老散我膽粗粗開左個Facebook page 宏觀交易日誌。老散我整理一下黃生D重點,會在Page內發表交流。
++++++++++++++++++++++++++++++++++++++++++++++++++++++++++++++++
* 「LTM」常用於大行報告為Last Twelve Months的Short form。
今晚將會去黃國英投資Talk show<財力覺醒>,睇下有無Inspire 新的投資點子及想法。為方便記錄自己的交易想法及與投資戰友交流,老散我膽粗粗開左個Facebook page 宏觀交易日誌。老散我整理一下黃生D重點,會在Page內發表交流。
訂閱:
文章 (Atom)